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2)琉璃渠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于2012年12月20日公布,北京市有9个村落入选: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琉璃渠村
琉璃渠位于门头沟区东部。东邻三家店,北靠龙泉雾。元代始于村中设琉璃窑,明代置琉璃局。至清乾隆年间,城内的窑场一律停烧,全部迁至琉璃渠,并随着当时京城大规模修建园林所需而渐趋兴旺。后有水渠修至此地,解放后改称琉璃渠。因村中出产的高品质页岩石料可加工烧制成釉色艳丽、绚丽斑斓的琉璃制品,所以长久以来被称为中国琉璃之乡.。
琉璃渠村出产的琉璃制品历来为明、清皇宫的专用制品,解放后,这个村的琉璃制品还曾被用于建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等场所。为使其琉璃品制作工艺代代相传、延续下去,琉璃渠村的部分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琉璃品制作课程让当地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接触到琉璃品制作的每一个过程,将这一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

村口牌坊

示意图
村口是琉璃渠村中心公园,内有近年新建的琉璃九龙壁及天安门的大鸱吻等复制品。
新建的琉璃九龙壁


天安门的大鸱吻复制品
文化长廊
沿琉璃渠村前街行进,主要古迹有过街楼、商宅院、五道庙、关帝庙。
三官阁过街楼
琉璃渠村过街楼俗称灯阁,亦称三官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创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过街楼下部为城台状,由砖石砌成。东额"带河",西额"砺山",皆是琉璃烧制。城台券洞上有殿堂3间,东向,建筑精良,为硬山琉璃瓦顶建筑。正脊内外侧均是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悬琉璃匾额,西为“三官阁”,东为“文星高照”。前后栏墙由六角形几何图纹"龟背锦"琉璃面砖装修。琉璃饰件皆为本地烧制,是北京地区琉璃烧造业历史悠久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北京市文保碑

北京市说明牌

1985年门头沟区重修碑记


原檐下悬琉璃匾额现存商宅院展览馆

西匾为“三官阁”

东匾为“文星高照”

琉璃窑厂办事公所
琉璃窑厂办事公所也称琉璃厂商宅院,位于过街楼的西侧路南,为清工部琉璃窑址,由赵氏家族经营二百余年。宅院为清式四合院格局,整个建筑以廊相贯通,建造精良,但南院花园已毁。

北京市文保碑

门头沟区文保牌

沿四合院东厢房后身的通道进院

南房廊下火道

垂花门隔开一二进院

一进院西厢房

一进院东厢房


二进院正房

正房现为文物展览馆

二进院东厢房

二进院西厢房

垂花门后立碑三块
琉璃渠五道庙
《京西古村琉璃渠》:五道庙,民间传说是阴间设在阳间接受魂灵的地方。人死后,家里人通常是晚辈,要到五道庙报庙,所谓报庙就是给死人报道,通常是晚辈捧着香烛及写有死者生辰八字的纸码,到五道庙边念叨,边将纸码烧掉,表明死者已经到阴间报了道,过去京西每个村子都修有五道庙。各村的风俗也不大一样,此座五道庙只有一间小房。
此庙现已上锁,庙前有一级古槐。
琉璃渠村关帝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关帝庙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西朝东,殿宇式建筑,与古戏台遗址咫尺相望,建筑年代不详。2003年大修时,柁檩处有二次使用痕迹,大殿龙口宝匣中有数枚乾隆年间制铜钱。大殿面阔11.2米,进深8.6米,左右耳房各一间,面阔各4米。大殿为琉璃尖山式大脊,硬山顶;垂脊为铃铛排山式走五兽绿琉璃瓦,两坡满铺黄琉璃瓦。耳房正脊圆山式,垂脊为铃铛排山式走三兽绿琉璃瓦。大殿檐下行龙和玺彩画,光彩夺目,重檐橡,上层为飞头绿地片金边框,内做片金万字锦,下层椽头为青地片金边框,内做片金团寿字,两供山墙及廊心墙为丝缝式砌法,其中墙心部分为磨砖对缝,
关帝庙平时不开放,初一、十五开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