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文保碑
北京大学所处之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时为皇家御园,乾隆皇帝赐予宠臣和珅,和珅借助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动用大量银两,仿皇家园林之形式,大兴土木工程,增建楼台亭榭。园内出现了几十处景点,既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又有明媚的园林风光,并改称漱春园。嘉庆二年(1699)和坤被治罪而死,家产没收,漱春园也被籍没,嘉庆七年(1802)被分成两部分,西边叫鸣鹤园,东边叫镜春园。到1920年,燕京大学以6万银元高价买来用作建校基址。

北京市文保碑
未名湖燕园整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手法,结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间围合及轴线对应关系,格局完整,区划分明,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创作,具有很高的环境艺术价值。
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的主要建筑有校门、科学实验楼、办公楼、外文楼、图书馆、体育馆、临湖轩、南阁、北阁、学生宿舍、水塔及附属园林小品等。
燕园是北大校园最为流行的名称,燕园是因燕京大学而得名,狭义的概念是指未名湖和周围的旧日园林,也就是过去燕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校园示意图

未名湖区示意图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燕京大学中路:
西校门
西校门处于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始点。当时主持燕园规划建设的是美籍建筑师亨利·墨菲。他虽毕业于耶鲁大学,却十分欣赏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设计。他在这一片岗峦起伏、水流萦回的园林废墟上,根据现代大学应有的设备和要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和造园艺术的特点,创建了一座新校园。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址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原名校友门。
墨菲当初在绘制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图时,从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玉泉山的古塔作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由此确定了西校门的位置。这样他就一反北京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朝西布置。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建筑风格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两扇铜钉红漆的大门雕梁画栋。

校匾“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题字而来

校门左右两侧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西校门更增加了几分庄严。这对石狮是原燕京大学于一九二四年花700大洋从民间购得的。
外文楼在办公楼前北侧,原名“穆楼”,由银行家穆布莱捐款10万美元所建,后被称为外文楼。始建于1921年至1928年间,建筑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

外文楼南立面
外文楼后是1986年建设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化学北楼
化学北楼在办公楼前南侧。 化学北楼,原名“睿楼”,始建于1923年至1925年间,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与办公楼、外文楼构成了主轴线上的一组三合院式格局。其南面的化学南楼为后期建设。
化学北楼北立面

化学北楼南立面
办公楼
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楼体位于未名湖古建筑区中轴线上。

办公楼坐东朝西,入口有红色的柱子,配以蓝绿色调的彩画,形成了高雅古朴的气质。

办公楼东立面


民主楼
民主楼,建于1922年,是燕园内的第一座建筑,作为宗教学院所在地。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由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原名宁德楼,以纪念前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建成于1925年,曾为燕京大学图书馆使用。1952年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后为档案馆使用至今。由托马斯·百瑞和珍妮·百瑞夫妇的三个女儿(贝式姐妹)为了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

档案馆东南角
俄文楼
俄文楼始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女子学院教学楼,1931年改为燕京大学贤者纪念馆(圣人殿,俄文楼Sage Hall,适楼)。建筑属典型的墨菲时代建筑,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为纪念塞奇夫人而捐资兴建。
燕园里的建筑多为长方形,但是在俄文楼前、正对着李大钊铜像却有一对方形的“孪生”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南北二阁。南北阁的造型、体量、色彩完全一样,所以又称姐妹阁。
南北二阁落成于1925年,与俄文楼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独立单元,这与燕园建筑整体上的品字形设计模式是一致的。从初建至今,光阴荏苒,它们一直是燕园里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南、北阁西立面

南、北阁东立面
北阁
北阁最初叫“麦风阁”。“麦风阁”(Miner Hall)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以麦美德博士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南阁
南阁最初叫“甘德阁”。“甘德阁”(GambleHall)由甘伯尔夫人捐款建造,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

南阁西立面
南阁南立面
在未名湖的北畔,坐落着一组仿明清式中国古典建筑群落,这一组建筑分别是“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健斋”“全斋”,合称“德才均备体健全”。
“德斋(红一楼)”、“才斋(红二楼)”、“均斋(红三楼)”、“备斋(红四楼)”四斋一模一样,在未名湖北岸由西向东呈直线排列,合称“德才均备”。
“德才均备”四斋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曾为男生宿舍。其中德斋为纪念费先生捐款而建,才斋为纪念惠先生捐款而建,均斋为纪念甘伯尔所捐,才斋为佛布思夫人纪念其父所捐。
这四斋古色古香的雕梁、木柱、瓦当、石阶和中国传统的门窗结构,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衣钵,又明显带有西方文化的痕迹。它们在民国时期是男学生的宿舍,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北为阳”的含义。对比于作为燕京大学女生宿舍的静园院落,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放,很符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四斋均为砖混结构,灰筒瓦单檐歇山顶,勾头滴水檐,五脊六兽五小兽,旋子彩画。屋身用十根粗大的红柱将白墙面分为九开间。每间三扇仿清窗,一层明间为五抹步步锦隔扇门两扇。前出垂带踏跺三级。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山面五间,红柱白墙,柱间带雀替,每问开一窗。南侧山面前出廊,二层带红漆护栏,一层明间为出入口。北侧山面有走廊与中间部分的宫殿式建筑相连。
德斋(红一楼)
东立面
才斋(红二楼)
西立面
西南角
南立面
东南角
均斋(红三楼)
东立面

西南角
备斋(红四楼)
西立面

南立面
东南角
东立面
从建筑外观上看,这四斋因循的分为两组三合形式,“德斋”和“才斋”为一组,“均斋”和“备斋”为一组。每组的两斋之间有一栋狭长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宫殿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形结构,两组品字形的结构构成两个小院。
红五楼、红六楼
四斋中每两斋中间建筑原为食堂与公共用房,称为红五楼、红六楼。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坐北朝南,砖混结构。灰筒瓦单檐庑殿顶,勾头滴水檐,五脊六兽七小兽。檐下施双昂五踩蓝绿斗棋,旋子彩画。屋身用六根红柱将立面分为五开间,二层每间开三扇窗,一层每间开两扇,步步锦装修。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
在红一楼、红二楼之间的北面是红五楼
在红三楼、红四楼之间的北面是红六楼
在“德才均备”四斋的东面是一大一小两座漂亮的古典建筑,即为“体斋”和“健斋”,两斋紧紧相连依偎,在“体斋”“健斋”的正后方就是“全斋”。
体斋、健斋
体斋和健斋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在燕京大学时期曾是青年教师的宿舍。两建筑之间设有回廊与台阶,使二者更显亲密,在建筑形象上也是一刚一柔,彰显了空间上的美感。体斋是海克尼姊妹纪念其父所捐,健斋是北京、天津两地的中国实业家所捐建。
“体斋”和“健斋”一大一小,相连相依。“体斋”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两层八角亭式建筑,“健斋”高大雄浑,两斋一回廊和台阶相连。
体斋西南角
体斋东立面
体斋南立面
健斋
健斋西南角的爬廊与体斋连接
全斋
“全斋”建成于1952年,作为当时男教师宿舍。全斋是七斋中唯一的一座封闭式平房大院,分为南北两排,起初共有40余间平方余间平房,每间可住一户人家。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20世纪20年代,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未名湖形状呈U形。湖中央有湖心岛,有桥与南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淑春园石舫。湖北岸有四扇屏,湖东岸有博雅塔。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慈济寺山门、梅石碑记、乾隆诗碑、翻尾石鱼等古迹及和斯诺墓等。
湖心岛是淑春园的遗迹之一,岛上当年和珅仿圆明园的“蓬台仙岛”所建的豪华建筑都毁于英法联军。
博雅塔
博雅塔在未名湖东南,是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解决全校生活用水,在此掘水井1口,井深164尺,喷水高于地面10余尺。博雅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照北京通州燃灯塔(燃灯佛舍利塔),即辽代密檐砖塔。塔共13级,高达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因为此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命名“博雅塔”。
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高高的塔身能让校园内外随处可见它美丽身影。对水塔构筑物采取的巧妙造型,使之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



鲁斯亭
鲁斯亭,湖心岛上的六角亭,建于1930年。为纪念路思义
(教育宣教士,燕大副校长),这座小亭命名为思义亭
(鲁斯亭)。路思义提议斯克兰顿城的一些朋友们捐建燕大湖心岛,还在岛上面栽满了枫树和油松。
六角钟亭
六角钟亭位于未名湖西南的山坡上,亭内悬挂着一口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铜钟。1928年圣诞节,燕京大学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的。钟亭建于1929年9月。半年以后,古钟运抵校园。从此,每隔半个小时,校园里就会响起深沉、悠远的钟声。
铜钟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
临湖轩
第一体育馆在未名湖东面,原名华氏体育馆。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是当时燕京大学的男子体育馆,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是未名湖燕园建筑群早期建筑之一。由燕京大学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
Franklin Warner捐资兴建。
体育馆东立面
体育馆后身西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