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2021-10-21 12:47:01)
标签:

燕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现

北京科技大学近现代建

中国矿业大学民族楼

平绥铁路清华园车站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56 北京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燕京大学)    1920.1955 海淀区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成立于1919年,由华北地区的几所教会大学合并而成,包括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分别由美国长老会、美以美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等合办,初期名为“北京大学”(不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址在崇文门内盔甲厂胡同。
       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他上任后把学校更名为燕京大学。随后开始建设新校区,向社会各界募捐。于1921年在北京西郊购买前清亲王赐园,聘请建筑设计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经过几年(1921——1926)的努力,该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美丽和有成就的大学。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国家级文保碑
     
      北京大学所处之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时为皇家御园,乾隆皇帝赐予宠臣和珅,和珅借助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动用大量银两,仿皇家园林之形式,大兴土木工程,增建楼台亭榭。园内出现了几十处景点,既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物,又有明媚的园林风光,并改称漱春园。嘉庆二年(1699)和坤被治罪而死,家产没收,漱春园也被籍没,嘉庆七年(1802)被分成两部分,西边叫鸣鹤园,东边叫镜春园。到1920年,燕京大学以6万银元高价买来用作建校基址。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北京市文保碑
     
       未名湖燕园整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手法,结合原有山形水系,注重空间围合及轴线对应关系,格局完整,区划分明,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创作,具有很高的环境艺术价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的主要建筑有校门、科学实验楼、办公楼、外文楼、图书馆、体育馆、临湖轩、南阁、北阁、学生宿舍、水塔及附属园林小品等。
       燕园是北大校园最为流行的名称,燕园是因燕京大学而得名,狭义的概念是指未名湖和周围的旧日园林,也就是过去燕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校园示意图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未名湖区示意图
  
   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燕京大学中路:
  
西校门
 
       西校门处于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主轴线起始点。当时主持燕园规划建设的是美籍建筑师亨利·墨菲。他虽毕业于耶鲁大学,却十分欣赏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设计。他在这一片岗峦起伏、水流萦回的园林废墟上,根据现代大学应有的设备和要求,采用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和造园艺术的特点,创建了一座新校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北京大学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原燕京大学校址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由燕京大学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所以原名校友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墨菲当初在绘制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图时,从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得到灵感,认为校园的主轴线,应该指向那座塔;校园的主要建筑和湖,都应在主轴线上;玉泉山的古塔作为端点,向东延伸作为校园的主轴线,由此确定了西校门的位置。这样他就一反北京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将燕园的主校门朝西布置。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建筑风格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两扇铜钉红漆的大门雕梁画栋。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校匾“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题字而来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校门左右两侧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西校门更增加了几分庄严。这对石狮是原燕京大学于一九二四年花700大洋从民间购得的。
     
外文楼
   
       外文楼在办公楼前北侧,原名“穆楼”,由银行家穆布莱捐款10万美元所建,后被称为外文楼。始建于1921年至1928年间,建筑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外文楼南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外文楼后是1986年建设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化学北楼
    
       化学北楼在办公楼前南侧。 化学北楼,原名“睿楼”,始建于1923年至1925年间,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与办公楼、外文楼构成了主轴线上的一组三合院式格局。其南面的化学南楼为后期建设。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化学北楼北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化学北楼南立面
   
办公楼
     
       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楼体位于未名湖古建筑区中轴线上。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办公楼坐东朝西,入口有红色的柱子,配以蓝绿色调的彩画,形成了高雅古朴的气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办公楼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民主楼 
   
       民主楼,建于1922年,是燕园内的第一座建筑,作为宗教学院所在地。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由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原名宁德楼,以纪念前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建成于1925年,曾为燕京大学图书馆使用。1952年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后为档案馆使用至今。由托马斯·百瑞和珍妮·百瑞夫妇的三个女儿(贝式姐妹)为了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档案馆东南角
   
俄文楼
  
       俄文楼始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女子学院教学楼,1931年改为燕京大学贤者纪念馆(圣人殿,俄文楼Sage Hall,适楼)。建筑属典型的墨菲时代建筑,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由罗素·塞奇基金会为纪念塞奇夫人而捐资兴建。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俄文楼后身
   
       燕园里的建筑多为长方形,但是在俄文楼前、正对着李大钊铜像却有一对方形的“孪生”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南北二阁。南北阁的造型、体量、色彩完全一样,所以又称姐妹阁。
       南北二阁落成于1925年,与俄文楼组成了一个品字形的独立单元,这与燕园建筑整体上的品字形设计模式是一致的。从初建至今,光阴荏苒,它们一直是燕园里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北阁西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北阁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北阁

       北阁最初叫“麦风阁”。“麦风阁”(Miner Hall)为音乐教室和男女学生活动室,以麦美德博士的名字来命名的。麦美德博士是原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以后,便自动成为燕大的女部,麦美德就成为燕大首任女部主任。麦博士在任只有三年,但是为燕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阁

       南阁最初叫“甘德阁”。“甘德阁”(GambleHall)由甘伯尔夫人捐款建造,当时作为女部的办公楼使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阁西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阁南立面
    
       在未名湖的北畔,坐落着一组仿明清式中国古典建筑群落,这一组建筑分别是“德斋”“才斋”“均斋”“备斋”“体斋”“健斋”“全斋”,合称“德才均备体健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德斋(红一楼)”、“才斋(红二楼)”、“均斋(红三楼)”、“备斋(红四楼)”四斋一模一样,在未名湖北岸由西向东呈直线排列,合称“德才均备”。   “德才均备”四斋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曾为男生宿舍。其中德斋为纪念费先生捐款而建,才斋为纪念惠先生捐款而建,均斋为纪念甘伯尔所捐,才斋为佛布思夫人纪念其父所捐。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这四斋古色古香的雕梁、木柱、瓦当、石阶和中国传统的门窗结构,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四合院的衣钵,又明显带有西方文化的痕迹。它们在民国时期是男学生的宿舍,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北为阳”的含义。对比于作为燕京大学女生宿舍的静园院落,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放,很符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四斋均为砖混结构,灰筒瓦单檐歇山顶,勾头滴水檐,五脊六兽五小兽,旋子彩画。屋身用十根粗大的红柱将白墙面分为九开间。每间三扇仿清窗,一层明间为五抹步步锦隔扇门两扇。前出垂带踏跺三级。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山面五间,红柱白墙,柱间带雀替,每问开一窗。南侧山面前出廊,二层带红漆护栏,一层明间为出入口。北侧山面有走廊与中间部分的宫殿式建筑相连。
 
德斋(红一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才斋(红二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西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西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南角
  
均斋(红三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西南角
  
备斋(红四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西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立面
   
       从建筑外观上看,这四斋因循的分为两组三合形式,“德斋”和“才斋”为一组,“均斋”和“备斋”为一组。每组的两斋之间有一栋狭长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宫殿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形结构,两组品字形的结构构成两个小院。
 
红五楼、红六楼
  
       四斋中每两斋中间建筑原为食堂与公共用房,称为红五楼、红六楼。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混结构坐北朝南,砖混结构。灰筒瓦单檐庑殿顶,勾头滴水檐,五脊六兽七小兽。檐下施双昂五踩蓝绿斗棋,旋子彩画。屋身用六根红柱将立面分为五开间,二层每间开三扇窗,一层每间开两扇,步步锦装修。基础为花岗岩块石砌筑。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在红一楼、红二楼之间的北面是红五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在红三楼、红四楼之间的北面是红六楼
    
       在“德才均备”四斋的东面是一大一小两座漂亮的古典建筑,即为“体斋”和“健斋”,两斋紧紧相连依偎,在“体斋”“健斋”的正后方就是“全斋”。 
 
体斋、健斋

       体斋和健斋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在燕京大学时期曾是青年教师的宿舍。两建筑之间设有回廊与台阶,使二者更显亲密,在建筑形象上也是一刚一柔,彰显了空间上的美感。体斋是海克尼姊妹纪念其父所捐,健斋是北京、天津两地的中国实业家所捐建。
     “体斋”和“健斋”一大一小,相连相依。“体斋”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两层八角亭式建筑,“健斋”高大雄浑,两斋一回廊和台阶相连。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体斋西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体斋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体斋南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健斋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健斋东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健斋西南角的爬廊与体斋连接
 
全斋
 
       “全斋”建成于1952年,作为当时男教师宿舍。全斋是七斋中唯一的一座封闭式平房大院,分为南北两排,起初共有40余间平方余间平房,每间可住一户人家。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全斋里面是回廊式庭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全斋南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未名湖
 
        未名湖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大的人工湖。20世纪20年代,该湖由钱穆命名为未名湖。未名湖形状呈U形。湖中央有湖心岛,有桥与南北岸相通。湖心岛的南端有淑春园石舫。湖北岸有四扇屏,湖东岸有博雅塔。湖南岸上有钟亭、临湖轩、慈济寺山门、梅石碑记、乾隆诗碑、翻尾石鱼等古迹及和斯诺墓等。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湖心岛是淑春园的遗迹之一,岛上当年和珅仿圆明园的“蓬台仙岛”所建的豪华建筑都毁于英法联军。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博雅塔   
             
       博雅塔在未名湖东南,是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解决全校生活用水,在此掘水井1口,井深164尺,喷水高于地面10余尺。博雅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照北京通州燃灯塔(燃灯佛舍利塔),即辽代密檐砖塔。塔共13级,高达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因为此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命名“博雅塔”。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高高的塔身能让校园内外随处可见它美丽身影。对水塔构筑物采取的巧妙造型,使之成为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杰作。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鲁斯亭
 
       鲁斯亭,湖心岛上的六角亭,建于1930年。为纪念路思义 (教育宣教士,燕大副校长),这座小亭命名为思义亭 (鲁斯亭)。路思义提议斯克兰顿城的一些朋友们捐建燕大湖心岛,还在岛上面栽满了枫树和油松。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六角钟亭

         六角钟亭位于未名湖西南的山坡上,亭内悬挂着一口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铜钟。1928年圣诞节,燕京大学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款项从黑寺购得的。钟亭建于1929年9月。半年以后,古钟运抵校园。从此,每隔半个小时,校园里就会响起深沉、悠远的钟声。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镌有龙、海涛和八卦图案的铜钟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铜钟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
   
临湖轩
   
       临湖轩原为和珅淑春园中的“临风待月楼”,1860年英法联军之劫後仅存此楼。1931年由冰心命名为“临湖轩”,胡适题匾,成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校长官邸,部分也作为燕京大学接待贵宾和开会用地。前北大校长马寅初也曾住此。后为北京大学贵宾接待室。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未名湖南岸有台阶通往临湖轩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台阶底部当年的刻石花纹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两颗大树生长在精美的石构件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第一体育馆
    
       第一体育馆在未名湖东面,原名华氏体育馆。建于1920年至1929年间,是当时燕京大学的男子体育馆,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是未名湖燕园建筑群早期建筑之一。由燕京大学在美国的托事部主席Mr. Franklin Warner捐资兴建。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体育馆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体育馆后身西立面
  
静园

       静园草坪位于南北阁和俄文楼的南侧,是目前燕园内最大的一块草坪,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师生们一个重要的课余活动场所。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静园由六院和第一体育馆所围成的区间为疏林草地,点缀着藤萝花架,如今这里的静园成为师生们课余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静园六院

       静园草坪两侧的建筑称为六院,是六处三合院落。这六座精巧玲珑的庭院中的一院、二院、四院和五院原为燕京大学女生宿舍,建于1926年,三院和六院是1952年根据当初图纸加建的。“六院”后为一些院系研究所的办公所在地。
       这六座庭院跟燕园里别的风格特征有所不同,精巧玲珑,幽静典雅,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像是古代富贵人家千金小姐的绣楼。一至六院的布局也别具匠心,对称分布在以第二体育馆为主轴的长方形草地两侧,整体与未名湖北侧的男生宿舍四斋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阴阳平衡的和谐美。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由北向南排列的一至三院位于静园西侧,院门朝东。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由南向北四至六院位于静园东侧,院门朝西。
       
       静园六院从整体上看似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房间均为木制结构,雕梁画壁,古色古香;各有精巧灰顶红色小门楼一座,由灰色石砌虎皮矮墙联成一体。每座院门都有紫藤萝花架,每年5月,紫花缀满门楼,颇为典雅幽美。这是大同之处。但如果进入庭院中细细观察,就会发现每座庭院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内部结构多不相同,每座文物的门窗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花色不同,展现出我国传统的木工雕刻艺术的丰富多彩。这似乎也体现了“同中有异”的美学风范,避免了“千人一面”的雷同感。 

一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院门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一院后身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一院西南角
 
二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二院后身
 
三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三院后身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三院西南角
 
四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四院西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四院东南角
 
五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五院西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五院东南角
 
六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六院东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六院后身

第二体育馆

       第二体育馆位于静园南侧,原名鲍式体育馆,建于1929年至1930年间,是当时燕京大学的女子体育馆。建筑作为未名湖燕园建筑南北向次轴线的起始点,与草坪两侧的六院构成了一个品字型的三合式建筑布局。由威廉•鲍埃夫妇捐资修建。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西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立面

 燕南园

       燕南园因位于园林式校园——燕园的南部而得名,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有燕园“园中之园”的誉称。是燕园建成初期燕大专门为教师打造的住宅区,占地48亩,按照当时燕大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一直没变。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楼旁矗立着两座花神庙碑
  
      燕京大学是有名的“高薪养师”学府,为给教授、学者们提供一流的条件,燕南园的建设可谓不惜工本。与教学区和办公区那飞檐斗拱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不同,燕南园的建筑以“洋式”为主,取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多为两层小楼,附带一个小花园。除泥石砖瓦取自当地,其他建材多由国外运来。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室内装饰业具有典型的西洋风格:铺设木地板,楼梯设在屋内,屋里有供冬天采暖的壁炉,上下两层楼各有独立的卫生间。 门扇窗框用的是上好的红松,精美的门把手全由黄铜制成,房间里铺设打蜡地板,屋角有典雅的壁炉,卫生间里冷热水分路供应,每座住宅还有独立的锅炉房以供冬季取暖,家家门前屋后有一个宽敞的庭院,花草繁茂。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饱经风霜的燕南园早已风流不在,一座座当年豪华的“小洋楼”如今无言笑对岁月沧桑。燕南园曾居住过北京大学4位正校长、8位副校长以及近30位学部委员和院士。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住宅分布图
    
燕南园51号
       
       燕南园51号先后居住过当代数学家江泽涵,当代物理学家饶毓泰。文革期间,当代物理学家、国际知名的光谱学家饶毓泰于1968年10月在此处自尽。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2号
 
       燕南园52号是语言学家林焘先生故居。这里还曾经居住过化学家黄子卿。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3号

       燕南园53号为生物学家沈同故居。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4号

       燕南园54号曾经居住过当代学术大师、语言学家洪业;还曾经居住过前北京大学校长陆平。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5号
  
       燕南园55号曾经是新闻学家,前北京大学总务长蒋荫恩、哲学家冯定的居所。据说现在的主人是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这里前一个主人是经济学家陈岱孙,门前还立有他的全身铜像。
     
燕南园56号
  
       燕南园56号院是原北大校长、力学泰斗周培源的居所。
        在以人文学者荟萃而著称的燕南园里,周培源是为数寥寥的理工科大师,周培源特别爱花,56号门前繁樱如雪,人称“周家花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7号
     
       燕南园57号,院门朝北。是哲学家冯友兰与他的女儿、作家宗璞生前居住的“三松堂”,他毕生著作几乎都写于此,晚年整理《三松堂全集》。“三松堂”这一雅号,取自园内三株松树。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8号
  
       燕南园58号院门朝北。这里是哲学家汤用彤故居。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59号
   
       燕南园59号院是当代物理学家、教育家褚圣麟故居。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0号
   
       燕南园60号,1949年前这里是美北长老会在华传教士,美国心理学家,燕京大学教授夏仁德的居所。 后为著名语言学家兼诗人王力故居。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1号
  
       燕南园61号是前北京大学副校长江隆基的居所。后哲学家冯友兰居住过,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此终老。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2号
  
       燕南园62号院曾经是著名社会学家、法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雷洁琼的居所。 文学史家、诗人林庚先生在此终老。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3号
  
       燕南园63号院曾居住过新中国第一任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后来这里居住过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魏建功
         文革后63号成为大杂院,建筑格局有拆改。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4号
  
       燕南园64号院在文革前由翦伯赞居住。翦伯赞,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5号   
 
       燕南园65号,中国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学的奠基人、法学家芮沐在此终老。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燕南园66号
   
       燕南园66号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与著名作家冰心的居所。 冰心,原名谢婉莹,晚年被尊称为“文坛祖母” 。 1926年冰心留美归来,被母校燕京大学聘为国文系助教。1929年2月,吴文藻也从美国回来并被清华、燕大聘为教师,热恋多年的两人6月份举行婚礼,司徒雷登担任证婚人,并把60号小楼分给这对新婚夫妇居住(后门牌号码调整为66号)。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从燕南园西北部的上坡进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66号楼,这座小楼位于燕南一隅,格外幽静。美学家朱光潜后曾在此居住。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1937年北平沦陷,冰心夫妇在外飘泊,于1946年7月才重返故园,悲伤地发现,小楼虽在,但楼前手植的丁香、紫藤等都已无存;楼里更是面目全非,吴文藻临走时藏在阁楼上的几十盒笔记和教材全部不见了。 原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日本兵就闯进了隶属于美国教会的燕大大肆劫掠。燕南园66号被日本宪兵占领,成了拷问教授们的审讯室。冰心含泪离开燕南园,从此没有在这里居住。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这里每座小楼都有故事,恰似一首首人生之歌,或悠扬,或温馨,或凄凉,或悲怆。那些在民国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师们,曾满腔热忱地拥戴新的国家政权和新的国家领袖,却在新国家遭遇中华几千年罕见的对文化的系统毁灭和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打击,结局之悲惨令人唏嘘!
    

 
鸣鹤园

      鸣鹤园原本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乾隆年间,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后至嘉庆七年,将淑春园一分为二,东部较小园区赏赐给嘉庆四女庄静公主,名曰“镜春园”;而西部较大园区则赏赐给嘉庆第五子惠亲王绵愉,即为鸣鹤园,俗称老五爷园。绵愉是晚清政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道光、咸丰皇帝所倚重,曾与增格林沁一起镇压过天平天国北伐军。鸣鹤园全盛时为京西一座名园,它与当时的自得园、自怡园、澄怀园、熙春园相媲美,同谓京西五大邸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启功先生题字“鸣鹤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现在的鸣鹤园以自然景色为主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鸣鹤园雅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红湖边的文博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鸣鹤园历经风雨坎坷,原有建筑大多已荡然无存,只残存了校景亭、红湖、方池。

校景亭

       校景亭位于德斋(红一楼)北部土山上,北面俯临红湖。为大式重檐四角方亭,亭式简朴大方,为昔日鸣鹤园中最大亭,亭四周叠置假山,树木阴翳。与未名湖畔的钟亭与湖心岛上的岛亭相比,由于所处较为幽僻,校景亭不太为人所知,但它应该算是燕园最古老的一座亭子了。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校景亭原名翼然亭(大概是取“有亭翼然”之意),是清代鸣鹤园(原淑春园的一部分)仅存的一个建筑。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乾隆曾登上翼然亭观赏四周风光,并以“翼然亭”为题赋七律一首,赞赏这一带的风光之美。他在诗引中说“出西轩面横岭,亭中设便坐,近纳岚翠,远往野绿,仿佛香山来青(即来青轩)景色。”诗文为:峰有飞来亭岂无,天然距此不南图。籍松为幄阴偏秀,依石成章兴迥殊。茶鼎烟飞云半野,棋枰声杂瀑千珠。寄言纵目搜吟客,莫认琅邪岩畔途。
       后来,这一带成为蕙亲王绵愉的鸣鹤园。咸丰十年(1860),鸣鹤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园中建筑多被损毁。而翼然亭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1926年,燕大迁来以后,对翼然亭进行了修整,并在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二幅,将燕园的代表景点荟萃于一亭之上。校景亭之名也因之而来。1984年,北京大学又对校景亭做了一番修葺。今日之校景亭,已经焕然一新,可谓北京大学校内最为雅致美丽的名亭。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方池
 
        长方形鱼池(方池)位于校景亭正西,四周白石砌垒,盛夏荷花盛开,别有一番风致。方池一带曾经是北京大学水系的水源地带。
       方池一带曾经是水源地带。水系是以东西向的水系为脉络,与天然地表水流向一致,保持流水畅通其水源为泉水,那时水流清澈透明,一股由方池向北经现在的鸣鹤园湖向东通过小溪流入镜春西湖,再出山谷、出南入北转东折西,逐入朗润园湖。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57 北京铁路分局基建工程队职工住宅(平绥铁路清华园车站) 1910 清华园

       平绥铁路清华园车站(清华园公交站下车后沿成府路南侧东行200米,到一个名为三才堂路的小路口南行60米再东拐即是。在铁路宿舍1号楼处。)
是京张铁路老车站中距离北京城最近的一个,建设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原建筑面积近三百平方米,以主入口为中轴线,两边对称,规模虽小,但售票处、候车室、发车室、货运仓库一应俱全,货运、客运都在经营范围之内。站名因位于圆明园外延清华园而命名。老火车站站名为詹天佑先生亲笔题写。
       上世纪60年代,因为清华大学扩大,铁路线路进行改造,这座老清华园站就被废弃。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海淀区文保牌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清华园旧车站建筑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身两间。铁皮瓦顶,有天窗。砖木结构。长20米,宽10米。因铁路宿舍住宅建设,北边两间被拆除。现存面阔三间。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老清华园车站建筑造型特色与平绥西直门火车站(现北京北站)相比,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清华园车站匾额,书宣统二年冬季,清华园车站,詹天佑书,下钦印章。大字下有英文“Chinghuayuan”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东侧竖牌“清华园车站”汉白玉石质,也詹天佑书。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58 中国矿业大学民族楼(中国矿业学院民族楼) 1955  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解放初期国家建设刚刚起步恢复,正在规划大学仿苏建设,于是多方策划协调和su联专家的建议,在北京西直门外以北到清华园东一带广阔的庄稼地上开辟高教用地。期间最为著名的就是“八大学院”,从西土城到学清路(学院路)由南向北整整齐齐规划了8个行业最好的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
       矿院是当时“八大学院”中面积最大,最为气派的大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民族楼,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及其学生设计,据说屋檐彩绘图案为其病榻之中的妻子林徽因亲手设计。由于和今天人民大学附近的北京友谊宾馆同为梁先生设计,加之风格和设计思路非常相似,行业内有人将其称为“姊妹楼”,友谊宾馆今天的主色调多为绿黄色,民族楼为橙黄色。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民族楼全景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民族楼后身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59 北京科技大学近现代建筑群(北京钢铁学院)  1954 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科系组建而成,初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钢铁学院,是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1988年定名北京科技大学,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主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北教学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北教学楼与主楼间通道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教学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南教学楼与主楼间通道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6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现代建筑群 (一系楼、二系楼等) 1954 学院路37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88年4月,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学校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校园示意图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主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主楼东南角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主楼南立面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一系楼(1号楼)位于主楼南侧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1号楼后身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二系楼(2号楼)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2号楼位于1号楼西侧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主楼与1号楼间有地面和空中通道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地面通道
 
882、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56-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