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的景点(一)
香山公园原名静宜园,是清代“三山五园”之一,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六年始在此山建大永安寺,亦叫甘露寺,即现在香山寺之前身。元、明、清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静宜园的兴建使香山进入鼎盛时期,其中乾隆钦题并赋诗的景点有28处,成为静宜园著名的二十八景。
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两次被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焚毁,1956年开辟为人民公园。今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

北京市文保牌


示意图
东宫门
东宫门是香山静宜园的正门,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灰瓦卷棚歇山顶。檐下悬挂乾隆御题“静宜园”匾额,门内正对着勤政殿前的牌楼门。大门两侧各有一座罩门,悬山式屋顶。门外有铜狮一对,上刻“大清乾隆年间制”字样,蹲踞在铜基座上,下有汉白玉石须弥座。
原门外广场南、北两侧各建硬山顶朝房三间,北朝房东侧有一座小院,建有九间官房。广场东面有一道月河,上架石桥。石桥往东的御路上原先建有东、西两座牌楼。两座牌楼之间的御路两侧,各建一排长长的官房。东牌楼东面有一座方形城关,南、北设门,门额南曰“箩幄”,北曰“松扉”。如今城关与牌楼都已不存。

距东门100米处小月河上的石桥

东宫门

北罩门

南侧铜狮

北侧铜狮
南侧硬山顶朝房三间
北侧硬山顶朝房三间
北门
香山公园的北门原来是煤厂街城关,是明代朝廷为对来自天宝山脚下的煤炭进行收税,而在碧云寺的山门前,也就是煤厂街的西口设置的一座城关。
这个城关呈坐北朝南,由两部分组成,下方是拱形门洞,上方有城楼,最初城楼上有三间官房,为收税官员暂住之所。东侧有马道(台阶),由此可登上城楼。城关南北两侧各有一块石刻匾额,北侧为“兜率真境”,南侧为“绀翠凌虚”,两侧还有一副石刻楹联,上联为“日临祗树浮金座”,下联为“香散天花绕法台”。
这座城关昼夜有人把守,所有经过的煤贩子,均要在此缴税。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衰败,香山古道驮运煤炭的骆驼也越来越少。由此城关之下也就不再见到人来人往的景象。

上联为“日临祗树浮金座”

下联为“香散天花绕法台”
如今,古老的城关依然矗立于香山脚下,除了城楼之上的三间官房消失之外,其整体建筑格局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风貌。由于年代久远,石刻楹联也严重风化,字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但它仍是香山脚下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建筑,也是香山地区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见证。
引水石渠
引水石渠位于勤政殿南去往双清别墅的路上。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使西山一带的泉水更好利用,将泉水引入山脚下的静翠湖和眼镜湖,最终汇入昆明湖存蓄。引水石渠串联起双清别墅、香山寺知乐濠、璎珞岩、翠微亭等10余个景点,提升景观效果,达到营造“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造园造景目的。
引水石渠由一块一块“凹”字形的石砖拼接而成,每段长度平均在2米左右,由下槽和上盖组成,起水道作用。
引水石渠位于勤政殿南去往双清别墅的路上
辽王坟遗址
辽王坟遗址位于驯鹿坡东侧(从双清别墅东侧看云起亭台阶下的石板路向南上山西行几分钟)。史载,辽宣宗耶律淳(1063年—1122年),北辽第一任皇帝,葬于燕京西香山永安陵。”香山静宜园侧,相传为辽王坟者,依山为洞,有石门二扇,闭合不能开。抗战前尝游其处,附近无碑志,仅於门外望之。解放后,再至其地,门虽大开,已空无所有。访之邻近故老及有关单位,亦无能道其始末者。”
垣墙
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廓定静宜园范围,建虎皮石墙约5000米,围成三个景区,称为静宜园垣墙。其中内垣二十景、外垣八景,合称静宜园二十八景。外垣墙占地最广,是静宜园的高山区,建筑物很少,以山林景观为主调;这里地势开阔而高峻,可对园内外的景色一览无遗。外垣的“西山晴雪”,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内垣墙接近山麓,为园内主要建筑荟萃之地,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如宫殿、梵刹、厅堂、轩榭、园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势,成为天然风景的点缀。别垣墙内有见心斋和昭庙两处较大的建筑群。
别垣墙
外垣墙
前期有关香山(静宜园)的博文链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