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13-16)
听法松
听法松位于香山寺西佛殿门外。香山公园现存的古松中,最著名的便是香山寺山门前的这两棵古松,都是金代所植,至今已八百多年。其中一颗叫做德法松,另一颗叫听法松。清乾隆皇帝曾夸它是
"百尺高耸,侧立回声,尤为奇古"。自古就为京城名松。南边的一棵高达
25米,干周长达3.15米;北边的一棵高达20米,干周长达2.5米。
相传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时期,有位和尚在此讲经说法,由于讲得义理明澈,竟使愚钝无知的石头蒙受感化。到了乾隆时,他多次来此,听说此故事后,观双松高矗入云,树冠上相对生长的大枝都长长伸延,很像两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拱手听法。乾隆根据它们的形态,把这株奇古的松树命名为"听法松"。





护墙断面碑文“日下旧文考云: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为二十八景之一”

现在护墙断面刻石上的"听法松"三字,是1932年署名"海城"的人补缀的。
来青轩
来青轩位于香山寺北侧,古香古色。原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清康熙帝在轩内题“普照乾坤”匾联,乾隆曾多次游幸此地,重题“来青轩”匾额;其后有二层歇山琉璃建筑“观音阁”。1860年被焚毁。
中华民国年间建成近现代建筑样式,曾用作旅馆、慈幼院学生宿舍,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驻香山时,当时除毛泽东在双清别墅居住和工作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四位书记曾在此办公居住。他们和毛泽东一起指挥了渡江战役,会见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和爱国人士,筹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了扭转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前途的重大事件。这是当年中共中央叱咤风云的领袖们战斗过的地方。

东厢房

西厢房

进门后迎面的高台阶上是一个平台


平台上一排北房曾是朱德居住地

高台东侧三间平房

高台下东侧带拐角的五间平房曾是刘少奇居住地

高台北面的后院有几间北房和西房是工作人员住地


西侧高平台上的三间北房曾是周恩来居住地

周恩来居住地西侧的一排平房为工作人员住地


防空洞位于来青轩后门100米处
唳霜皋
唳霜皋位于香山寺西北(登香山南路,过香山寺,连续几折弯路上山,见十数株白松挺拔冲天处。),始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原为六方亭。在此常可听到山间鸟鸣与佛寺鼓声相呼应。唳原指鹤的鸣叫声,霜皋原指深秋的沼泽地。每当霜天月夜,群鹤长鸣,别具情趣。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
民国时期在原址后高坡上建一个圆形小亭,名曰“白松亭”。现亭呈圆形,6柱6面,亭前有剑石。最壮观的是四周长有数十株巨大白皮松,松皮洁白如雪,亭也以松得名。
位于唳霜皋之上的百松亭
香岩室
香岩室原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是洪光寺的一组建筑。位于香山寺西部的洪光寺内,该寺建于明成化元年,(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高丽人太监郑同仿朝鲜金刚山圆殿主持修建,乾隆年间敕修。院内建筑主要包括:香岩室(五间抱厦三间歇山式楼阁)内建毗卢圆殿(重檐硫璃建筑),正殿五楹,左为太虚室(三间硬山建筑)等,再左为香岩室。乾隆有“寺据层岩室号香”说明香岩室名称来历。 1860年被毁,民国年间为田中玉的私人别墅。 ![716、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13-16) 716、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13-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