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单体建筑3
清晏舫
原称石舫。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位于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时,仿翔凤火轮式样,改为西洋式楼阁并配以彩色玻璃窗船侧加了两个机轮,两层船舫各有大镜,细雨蒙蒙之时,慈禧坐在镜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赏镜中雨景。船体突出四个水龙头,每当大雨,楼顶雨水从四角的空心柱流下,由龙口吐出,景色壮观。此处原是明代园静寺的放生台,乾隆时改为船形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仍陪其生母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
清晏舫
眺远斋
眺远斋位于万寿山后湖北岸东北角,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后穿堂的大殿,是慈禧太后看会时的方便之所,故眺远斋俗称“看会楼”,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
眺远斋歇山式屋顶,金砖地,圆柱柱础。绘苏式彩画。悬挂匾 “眺远斋”,楹联,绛阙珠宫三千世界,春城夏国百五光阴。前、后檐装修坐凳嵋子,倒挂媚子。明间装修四扇步步锦隔扇门,中间帘架玻璃门。次、稍间步步锦支摘窗,上横披窗。斋前叠落台一座,平台一座,两边踏跺两座,砖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如意式台阶。月台四面并平台踏跺上有宇墙,砖饰万字不到头、十字花、棱花、六边形、海棠花形图案。斋内装修鸡腿罩、落地、横披窗,斋西爬山廊5间,山面东接眺远斋,西接夹木树庭。
夕佳楼
夕佳楼位于玉澜堂和宜芸馆两个庭院的过渡院落。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院落。“玉澜堂”的后门正对着“宜芸馆”的垂花门。两门之间不过二十米的距离。院落中间是一条不足五米宽的,南北走向的甬道,甬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用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名曰狮子林。东边的假山小,假山后面是一个面阔三间,极普通的厢房。西边的假山要比东边的假山大很多。几乎把它后面的景物全都遮挡住了。“夕佳楼”就在假山的后面,是一座卷棚硬山顶的二层小楼,它是乾隆时期修建清漪园时就有的建筑。其南连玉澜堂的西配殿藕香榭,北接宜芸馆的西配殿近西轩。
夕佳楼,其名取于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

夕佳楼楼前有太湖石堆砌的假山
意迟云在
“意迟云在”敞厅位于对鸥舫北侧100米处。始建于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此敞厅体量较大,面阔三间带金柱,明造天花,歇山卷棚顶。明间悬挂“意迟云在”匾额,亭名取自杜甫《江亭》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之意。意为“虽然水流潺潺,但心中不想去与世竞争;虽然白云在天,但不想青云直上。”表达了一种闲适的隐逸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