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县的寺庙(龙庆峡)
金刚寺
金刚寺坐落于龙庆峡景区内金刚山,俯瞰龙庆峡谷,形势独特,风水绝佳。金刚寺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一说建于辽咸雍元年(1065);一说此寺本系元代真大道五祖太玄真人郦希成所建的太玄道宫,元末毁弃;明代重建,为僧侣所占,取名“金刚寺”。该寺建成后香火一直十分旺盛。清雍正十三年(1735),延庆知州李钟曾对寺院重加修葺。
金刚寺规模不大,仅一四合小院。正殿五间,为毗卢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分别为观音殿和普贤殿;山门一间。此庙为显密双修寺庙,院墙上用大字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箴言,配殿外则挂着玛哈嘎拉的唐卡。
此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84年北京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在金刚寺原址找到断头石佛10尊,后又找到6个石佛头,复原以后,发现这些石佛果然富态滑稽,可见传说亦有所本。1987年,美籍华人刘雪娥女士到金刚寺遗址旅游,看到这些石佛,感觉他们正向自己微笑表示欢迎,于是决定捐资6万美元,复建金刚寺。1990年,重建工作竣工,并立碑为记。

远眺金刚寺
如今的金刚寺隶属于龙庆峡景区,“龙庆”一名缘起于元朝此地为缙山县,是元仁宗(1311—1320)皇帝爱育黎拔力八达的诞生地,其登基后赐缙山县改名为“龙庆州”,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为避讳年号,改为“延庆州”。龙庆峡景区内有山名玉皇顶,山腰处建有神仙院,这座山峰天然海拔高度为999.99米,有“登峰造极”之意,故成为“九五”至尊的崇高象征。

金刚寺内还有一块“和”字碑,因为“和”字下面有藏头“家兴旺”三字,所以此碑又称“兴旺碑”。据称,此碑出自清乾隆皇帝的御笔。传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山东旱灾,山东巡抚国泰为了向朝廷邀功,不顾百姓死活,隐瞒实情,一面向朝廷虚报税收,一面加重向百姓征税,并杀害了9名为百姓请愿的进士、举人、监生,闹得天怒人怨。消息传到京城,乾隆皇帝大怒,派和珅和刘墉两人查办此案,这也是两人唯一合作办的大案。两人历经重重艰险终于掌握了证据,定计捉拿了国泰,并将其正法。山东百姓欢欣鼓舞,到处称赞和青天、刘青天,称赞当今天子。恰逢乾隆皇帝游临金刚寺时获此消息,十分高兴,说“这二人平时政见不和,简直是一对冤家,但在国家大事上,他们能尽释前嫌,同心协力,如果爱卿们都能如他们二人,那天下不就大治了吗?”于是提笔写下此“和”字,后被制碑立于金刚寺。


大殿
神仙院
神仙院位于神仙院山的半山腰。神仙院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据说建于明清,分上下两院及玉皇阁三处。毁损于战乱年代,1992年重修开放。
如今复建的神仙院内共有大小殿堂二十几间,分为上下两院,上院供奉的是佛道儒三教尊师,其他殿堂分别供奉着菩萨、三官以及八仙等各路神仙。
在上院的主殿内为佛、道、儒三教合祀,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道教创始人老子以及儒教创始人孔子。
在寺院西墙外有一口椭圆形水池,这就是所谓的神盆,原为道士在山石上开凿的积蓄雨水的蓄水池。如今显然经过了人为改造,外围加上了汉白玉雕刻的围栏,而且还从池里源源不断地往外流水。

延庆县文保碑

门牌

山门,院内有株树龄约300年的古松,高24.7米,胸径0.6米。
山门两侧的白墙上写有两首藏头诗,这两首诗是当年延庆县吕祖庙的道士白乐三所题。明、清时,神仙院香火盛旺,文人骚客留下诗词百余篇,此两首藏头诗更为著名些,是神仙院的即景诗,里面暗合了神仙院的一些景观传说。

第一首是七绝,每句的第一个字先拆做两个字起读,再以其整字做本句收笔,将20字读成28字:
天青山云接
一大青山云接天,
泉茫茫总是
白水茫茫总是泉。
觅道人何处
不见道人何处觅,
舡来问渡头
舟工来问渡头舡。

第二首是七律,须将字面上的7句49字读成8句56字,以中心字“夜”为起点向左开始逆时针绕圈诵读,每句最后一字的一半为下句首字,如此读来全诗则为:
夜来天上星稀明,月下高吟李白诗。
寺远不闻钟鼓便,更深却见斗牛移。
多少神仙来聚会,人间一世使心机。
几时到得桃园洞,同共神仙看象棋。

院左侧有一石盆,椭圆形,长4米,宽3.4米,深1米,盆内终年盈水,称为神盆。据说用这里的水洗手可以洗掉身上的晦气,洗完就把盆里的水倒掉。洗的人多,倒掉的水也多,但神盆里的水总是满的。
从神仙院继续往上还可以到达更高处的玉皇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