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的寺庙: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模式口大街东部,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礼监太监温祥兴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西为龙王庙。
承恩寺座北朝南,古树参天,格局完整。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四进殿宇。大殿两侧有配殿、厢房数十间。大雄宝殿旧存铜铸释迦牟尼大佛,“文革”中毁。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大雄宝殿北有法堂5间。大雄宝殿与法堂之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天王殿存六铺壁画,东西墙四铺壁画各绘一腾龙;北墙绘两幅“放生图”。大墙院内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楼,碉楼间有地道相通。寺东为三界伏魔大帝庙,前后两院,院内有殿宇十数间。
承恩寺有五绝:一为壁画,一为碉楼,一为钟鼓楼,一为人字柏,一为上马石。大雄宝殿、天王殿等殿堂均绘有精美彩画,除天王殿,其余不存。寺庙院内四周有石砌碉楼四座,楼高三层,碉楼下有地道连通各处。每座碉楼方方正正,边长十余米。层之间原有隔板,墙上筑有石窗,是由整块的石材凿成篦状的,起着射箭的箭眼作用。寺庙整体建筑成“回”字形,除了外面的大墙,自天王殿至法堂,四面均由殿堂房屋围住,成为内院。内院东南、西南院角是钟、鼓楼,与其它寺院独立建筑的钟鼓楼有别。法堂北是一块6000平方米面积平地,不栽花,不种树。

国家级文保碑

远眺山门

山门

东侧夹杆石

从寺外可见东南角的碉楼

山门与天王殿间的一进院

天王殿面阔3间.殿内东西墙壁画绘黄、绿、青、白四龙。北墙绘“放生图”。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转角房3间,转角处起阁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天王殿里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壁画。这个殿是安放四大天王塑像的殿,天王背后东西两侧各绘有两条形绘巨龙,是充当天王衬景的。
西面的壁画上左侧有一匹白马和一匹灰马,跳跃着向人群奔来,完全是无拘无束的,并没有戴嚼子和任何缰绳,最左边的侍女却牵着一头黄色的鹿.走在两匹马的前头。皇后捧着一个大碗,碗呈黄色,有漂亮的花纹.里面显然盛着要放生的鱼虾。两名侍女为皇后举着团扇,一名侍女为皇帝举着华盖。另一名侍女紧挨着皇帝手持一个小口径大肚的蓝瓶,大概是盛水的。皇帝走在最右边,用一枚浅口盘向桥下的水中释放鱼、虾、蟹,水柱中共有六条活物:一蟹、二虾、三鱼.水注下泄后击起了不小的浪花。
东面的壁画和西面的壁画相对称,在东面壁画上皇帝位于最左边,他左手正释放一只有风头的鸟,这只鸟的上方有七只已经起飞的被放了的鸟,按比例飞得越远的身子越小。除三名打扇、打伞的侍女外,有一名侍女由皇后棒着的鸟笼中已经取出一只鸟.准备递给皇帝放飞,最左边的一名侍女拿着第二个鸟笼子.早已是空的。第五名侍女手捧着一个红色的盒子。画面下方有非常写实的野花,棚棚如生。
两幅壁画各高两米左右.各长四米左右,总面积约为十五平方米。壁画的风格和法海寺的明代壁画的风格几乎完全一致,虽然比法海寺晚70年.但一看就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距今已有490多年了。画的手法虽然和法海寺壁画同出一辙.但没有法海寺壁画那么细腻和奢华,略加挥洒反而增加了它的灵动、飘逸和鲜活。
这两幅承恩寺壁画可能也是皇家画师所为,而绝不是民间工匠的作品,是属宫廷画派的.因为其手法非常讲究,出手不几。人物的脸、手都画得极其规矩、漂亮,完全符合比例,一看就知道作者素描基本功特别强,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其水平甚至达到了可以当作个人临幂范本的程度。
这两幅壁画的主题非同小可,和法海寺壁画大不相同。法海寺画的是神,而承恩寺画的是人。前者是宗教的.后者是世俗的。前者是天上的,后者是人间的。相比之下承恩寺壁画的人文价值显得尤为可贵。

一进院东北角

东转角处的钟楼


西转角处的鼓楼
天王殿北为大雄宝殿,面阔5间,前廊后厦。殿前立三石碑: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敕赐《承恩寺碑》,一为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碑,一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大雄宝殿左右各有配殿3间、厢房7间。

西厢房

东配殿

东厢房

大雄宝殿后小院有法堂5间


大雄宝殿后甬道通往法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