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宅院(六)
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公园香山寺旁)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松坞云庄,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香山慈幼院创办人熊希龄辟为私人宅邸。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进驻香山后,双清别墅为毛泽东同志的办公和居住地。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25190000277
双清别墅民国香山街道
圣琼佩斯故居
圣琼佩斯(1887-1975)法国诗人。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瓜德罗普群岛。父亲是种植园主,1899年因地震与经济危机,全家迁回法国。1910年,佩斯毕业于波尔多大学法国系。1914年入外交部,历任法国驻中国使馆秘书、外交部长办公室主任、外交部秘书长等职。1940年因反对政府与法西斯德国妥协而被撤职。次年,流亡美国,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任顾问。在战争斯间,任罗斯福总统有关法国事务的顾问,因而被当时的法国政府取消了国籍,没收了财产。1944年恢复了外交部工作。此后,多次到世界各地旅游,将主要精力用于文学创作。
1960年圣琼佩斯称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曾生活在这片位于西山的中法史迹群中,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远征》正是在西山一个破落的道观中写就的。圣琼·佩斯在他的日记和文章里,多次提到西山那座已经破落没有香火的道观,而那也是诗作《远征》的诞生之地。
圣琼·佩斯写作《远征》的道观就是桃峪观。桃源观位于苏家坨镇管家岭村西北的一片林木葱郁的山冈之上,桃源观建在一座海拔高250米的小山冈上,当地人又称“桃峪观”。创建年代待考。山冈上用石头垒起一座七八米高的高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矮墙构成院落。站在院中视野十分开阔,可见山下棋盘般的畦田和村落,玉带般的京密运河和公路。院落南北宽约10米,东西长20米,正门东向。院西北角高高的岩石上生长着的一棵青松,向东南倾斜。据老人说,院中曾有三间带拐角廊子的殿堂,朱漆门窗,椽檩彩画。解放后还有人居住,1980年房屋失火烧毁,才搬到村里。原有“园中观月景,林下听泉声”对联。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5190000073
圣琼佩斯故居民国苏家坨镇
院门东向

院内四间西房
北侧单间
南侧单间
后院建有两间西房及后门
院西北角高高的岩石上生长着的一棵青松,向东南倾斜。

宅院后身
宅院东门前的井亭
宅院南面的山洼是种植果树的条条梯田,新修的水泥路从山洼穿过。路西原有不知建自何年的龙泉寺遗址。老乡介绍说,路东的这片地叫外国地,那里曾有几间法国人修建的洋房,村里人叫它大房,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鬼子烧了,现仅存基址。房子附近的一块石头上刻了一首诗,可惜石头已经被毁得毫无踪迹了。坡下的一块大石头,高约4米,长宽6米余,向东南的一面横刻行楷“桃源”二字,字径0.25米。字正迎着由管家岭村到桃峪观的必由之路,“桃源”所在的山洼正是桃峪。
远眺桃源观
桃源观遗址
故居南侧小山上建有管家岭中法友谊亭,纪念这段历史情结。
圣琼佩斯亭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有关部门在阳台山金山寺南侧修建了圣琼·佩斯亭,将这里确立为中法人文交流基地。今年,距离圣琼·佩斯开始《远征》的创作已经过去了整整106年。
亭子旁立有圣琼佩斯亭碑记,介绍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中国的简历。
小南园排房位于香山碧云寺西南侧(沿碧云寺西围墙外行30米),是李石曾所建的别墅。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和李石曾)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
1918年,当时患有肺病的李石曾为了养病和好友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顾孟余在西山碧云寺南侧合建了别墅——小南园。
“小南园”占地不大,有虎皮石围墙,大门朝南,院中建有坐南朝北并排的两排平房,北侧有游廊,游廊带倒挂楣子,东边平房东侧承拐棒儿房,并带有地下室。
李石曾开始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时,小南园人来人往不断。当时毛泽东就曾带领24名湖南学子来北京,到过小南园。除了毛泽东,陈独秀、蔡和森等很多著名人物都曾到小南园做过客,和李石曾有过交往。徐悲鸿还专门在此写生;张继、吴稚晖、蔡元培等人也不时登门拜谒。还有北大教授李大钊、钱玄同、胡适、沈伊默、刘半农也是常客。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笃期间,赶来陪护的张静江、何香凝等人曾光临小南园。李石曾与碧云寺住持僧聚林法师共同努力,促成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塔院。4月2日,李石曾参与主持移灵,当日李夫人姚同谊女士接待宋庆龄及宋美龄、何香凝、陈璧君等陪同人员,在小南园饮茶小憩。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5190000248
小南园排房民国香山街道
笔者访时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以下照片摘自颐和吴老。
小南园排房北侧
前院
排房东侧的拐棒儿房,可见地下室窗户封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