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十三陵: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

国家级文保牌
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还增加了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棱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直至1990年修复。


示意图
神功圣德碑
神功圣德碑始建于隆庆六年(1572),重檐歇山顶,四辟券门,内竖有龙首龟趺式神功圣德碑,碑上无字。原碑亭毁于清代,1990年重建。


碑侧身
三座桥
碑亭后三座桥残毁,1990年修复。中桥桥面铺条石,桥洞发砖券,石望柱坐二十四气式柱头,栏板作宝瓶,如意云式,两侧桥桥面墁砖,桥洞亦为砖券,护栏作宇墙式。
祾恩门
祾恩门始建于隆庆六年(1572),后损毁,1990年重建。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前月台按明朝旧址修补。
祾恩殿
祾恩殿1990年按明代残存的部分柱础石复建,其形制为重檐庑殿顶,面阔外显五间,内显七间,进深中显四间,外显五间。殿内作井口天花,中三间设为暖阁。


西暖阁
东配殿
东配殿原存有土衬石、垂带石,1990年复建,其制,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带廊。
西配殿
西配殿原存有土衬石、垂带石,1990年复建,其制,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带廊。
内红门
祾恩殿后为内红门,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深沉、肃穆,使谒陵人员一走进门内即有诚惶诚恐的感觉。
棂星门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也有叫做阴阳门的)。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
石五供
石五供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为须弥座形制。其上下枋均浮雕串枝花卉,上下枭刻仰俯莲瓣,束腰部分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雕刻玛瑙柱之形。
明楼
明楼重檐歇山顶,原来四辟券门,现在仅有南北想通,楼内有“圣号碑”,碑首书“大明”二字,碑身为“穆宗庄皇帝之陵”,圣号碑因李自成农民起义焚毁楼体而龟裂,残毁严重,字迹、石雕纹饰均模糊不清。

明楼左右上下坡道
月牙城
昭陵墓封土高大,为防止封土滑坡,堵塞明楼下门洞,墓前的拦土墙也修得十分高大,因其走向略显弧形,称为“月牙城”,又因月牙城与明楼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围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院落,故有“哑巴院”之称。

挡土墙上的照壁正对明楼正面的券洞
神库
神库,仓库名。职掌制造、张挂、收贮门神和对联,由制造库司匠管理。

昭陵神库位于神功圣德碑亭东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