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的寺庙(十)
连泉禅寺遗址
连泉禅寺遗址位于口儿村南部连三顶山的阳坡上,创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的绳纹砖来看,有可能建于辽代),明景泰、正德年问均有重修,没看到清代的遗迹,很有可能明代后期已经损毁了。传说因寺中僧人为非作歹,被官府查抄并烧毁寺院。寺内僧人将珍宝装入72口大缸,埋藏于山上,因此当地流传着“庙倒山门在,七十二缸老咸菜”,寓意只要山门不倒,就能找到这些财宝修复寺庙。
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占地30余亩,今仅存遗址和石碑。

去往连泉禅寺的路主要分为南北两线,南线的起点可以先到燕化东风北侧的双泉沟,然后沿着碎石路一直向西北上行即可。

沿途景致

全程约需两小时

倒塌的山门构件
废弃的寺址
山门建筑的柱脚石
抱柱石
另一组抱柱石

钟架
碑刻1:重兴连泉禅寺碑,龟趺螭首,汉白玉质。碑阳额题“重兴连泉禅寺”,
碑文字迹漫散。碑阴额无字,碑文也看不清,应为檀越姓名。碑侧也有字,应为檀越姓名。
碑刻2:重修连泉禅寺碑,青石质,方趺螭首。碑首与碑身分别雕刻,现碑首已倒地。
碑刻3:重修连泉禅寺碑的西侧,有另一块青石碑,须弥座,螭首。碑首与碑身分别雕刻。碑座尚在原位置,碑身及碑首已倒地碎裂。

遗址西北方向有一处塔院,可见6座塔的遗存,有两座砖砌覆钵塔,另有四座石塔及塔铭,还有三通石碑,皆为青石质。

残塔1:残存较多的塔,是一座砖砌覆钵式塔。

残塔2:一座砖砌覆钵式塔

残塔3:一座倒地的覆钵塔

塔铭处有一佛像,两侧题:第五代住持万缘和尚灵塔。

残塔4:覆钵式石塔,塔铭压在一块大石的下面。塔铭为:三代住持明公觉灵
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建造。

残塔5:位于塔院北侧的一大片残存的青石构件中有一座覆钵式石塔,塔铭为:大房山连泉禅寺第三代住持倚公隐山和尚墓灵塔
嘉靖丁未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月
吉日建造。
残塔6:位于塔院东侧的一座覆钵式石塔,塔铭为:大房山连泉寺兼在京明月庵住持满公虚中灵塔
嘉靖丁未(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仲夏吉日造。
碑刻4::一块残碑,灰岩质,只有上半截,额题:建塔寿铭,碑文已看不清了,碑文中有“大善知识号印宗能禅师”。
碑刻5:是一通完整的青石碑,虽已倒地,但碑座与碑身至今仍连接在一体,碑座雕刻非常精美。额题:倚公灵塔,首题:大房山连泉寺建造倚公辞缘归空灵塔塔记,落款:大明嘉靖二十六(1547年)年岁次丁末孟夏吉日立石。

碑刻6::为一块完整的灰岩碑,碑座已无存。额题:建塔寿铭,首题:大房山连泉禅寺住持常公塔铭,落款: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月初九日立。
寺址西南方的空地有村民围起的羊圈,周边也散落着残塔、残碑。

残塔7:砖砌覆钵塔位于羊圈西侧的一棵粗大核桃树旁
碑刻7:青石质,额题:建塔寿铭,碑首部分已漫漶不清。
寺址周边散落的石刻很多,有的雕刻非常精美。

站在遗址北面山坡俯瞰连泉禅寺遗址全景
山坡新铺石台阶路通往山的另一面,沿台阶一路下行可至山脚下的口儿村村委会。如从口儿村出发寻访连泉禅寺,此路就是北线,路程约两小时。

坡顶处的路标牌表明遗址距山南的双泉沟5797米,距山北的口儿村4800米。

下山去口儿村路上所见
灵峰寺遗址
南窖乡南侧大房山的主峰猫耳山西峰海拔1307米。猫耳山是多条山脉交汇之处,远远望去两山形似猫耳状,故名。猫耳山顶峰名为茶楼顶,山顶古迹众多。今存茶楼顶附近的建筑遗址,明代“一文一武”摩崖造像及刻于岩石之上的古围棋盘、东猫耳的无头佛像,以及主峰南坡的金代灵峰寺遗址。
从房23路公交终点站南窖向东的第二个路口(路口南侧有蓝色塑料大棚)转向南,沿水泥路向东南行(经过已完成搬迁的“西安村”)约1.3公里,有一个停车场,可以将汽车停在这里,再继续徒步向南,走大沟内上行,到达大沟的上端,从东侧开始走上登山小路,一直向上,直接到达山顶的小松林。用时两小时。






山顶的小松林一带是金代崇圣宫遗址,俗称“金章宗歇凉台”,又称茶楼顶、上寺岭、云峰寺。
明代“一文一武”摩崖造像
刻于岩石之上的古围棋盘
东猫耳的无头佛像
从小松林附近的“一文一武”摩崖造像处向南下山约40分钟,可到达金代灵峰寺遗址,又称“上寺”,上寺是相对于山南侧的泗马沟村内的圆明寺(又称“周口店下寺”)而言的。该遗址位于猫耳山南坡阳面,这里地势平坦(当地人称之为大平台),寺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遗址上现已长满小树,地上散落大量青砖、汉白玉条石、柱础等建筑构件。
遗址东南角存有两块石碑。

碑刻1:《房山县志》中提到的金代《房山灵峰寺记》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碑为汉白玉质,平躺地上,碑阳朝上,首身一体,圆首,额书篆体字“房山灵峰寺记”,碑高1.33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字长、宽均6厘米,皆隶书,金明昌五(1194年)年立石。




碑刻2::石碑只存下半部,字体皆为馆阁体,首题:灵峰寺碑记……。碑文中有“重建殿宇僧舍......”落款处为“…德贰年九月初六日,住持明安......道士王显书...庠生...。无法确定年代,如果能认定为明代,至少可以认为:明代曾有道家曾重修过房山灵峰寺,并有道士在这里住持宣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