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的寺庙:常乐寺
常乐寺村(乘房36路公交到西石府站,东行1500米到常乐寺村)的东西北三面,是由半圆形的围墙圈起,各长一里多。青石白灰筑成,随高就低,依山势建,蜿蜒曲折,东西两门相距一里。历史上,这圈围墙使整个常乐寺村如同一座城池,村民房舍散落在过街两侧,这种瓮形围墙以及常乐寺古刹、古墓形成了常乐寺独特建筑形制。
常乐寺过街楼是用大块鹅卵石加青石白灰堆砌的,保存的比较完好。村东西各有一个石头城门,顶已坍塌,只剩下劵门。门洞进深约两三米,是双层城墙,两侧各有一块四方形的清晰的凹槽,想来是以前搁置城门门闩的闩孔。城门上的楹联虽然已经剥蚀脱落,但仍然可辨。

常乐寺村东过街楼(朝向东),东门上联是:纯忠万禩名禋永,下联:世德千秋带礪长,横批:凤诏旌忠。

横批:凤诏旌忠
上联是:纯忠万禩名禋永

下联:世德千秋带礪长

常乐寺村东过街楼(朝向西)

常乐寺村西过街楼(朝向西),

西门上联是:浴日丰功垂宇宙;下联:凌云正气壮山河,横批:鸿猷翼圣。

横批:鸿猷翼圣

上联是:浴日丰功垂宇宙

下联:凌云正气壮山河

常乐寺村西过街楼(朝向东)



常乐寺坐北朝南,始建于辽寿昌年间,明成化年间,有一个叫刘山的太监主持重建,重建的常乐寺有四重殿宇,前有山门,四周有院墙。清、民国曾进行过修缮。古刹位于瓮城的中央,有两进殿宇。前院有三间无梁殿。汉白玉券门窗,重檐歇山顶,明间做穿堂。后院亦有三间殿,硬山式大脊,棋盘心,双扇破门,殿前曾有宽阔月台。在正殿的两侧原各有配殿五间。
房山区文保牌
重修常乐寺记碑文记载:京都宣武门外至常乐寺七十余里,有自来塔一座。塔上列有大鹏狮象,常有求医治病的信者前来。大金寿昌年间在此建寺,至英宗时,寺庙已只剩遗址。从洪武至英宗时,有一位法号智明的和尚独居此处,内官太监刘山一直对其照顾。后戒台寺及针工局副使杨真共同出资重塑了佛像,英宗又亲自下旨重建常乐寺,至成化年间重开山门。
现存三进殿宇,第一进为山门殿,歇山顶无梁殿建筑,面阔9.3米,一明两暗,进深5.1米,为明代原建。
第二进为天王殿,为近年复建的三间歇山式建筑,屋脊有较大的收山。

天王殿
第三进为大雄宝殿,硬山大式,面阔三间13米,进深8米,前出外廊,廊心墙处有彩绘。前出月台,左右各有单独的耳房三间以及配殿各五间。寺后的院内有残存的“自来塔”石塔构件。

大雄宝殿


月台


台阶显露处沧桑岁月

西碑为“表扬自来塔记”,明成化辛丑岁(1481年)立。
西碑现在是碑阳朝北



此碑字迹已磨损

民国时期碑

东碑:“重修古刹常乐寺碑”,明成化庚子岁(1480年)立,现伏地。
东耳房为文殊殿

西耳房为地藏殿

西配殿

东配殿
常乐寺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历史,这与常乐寺里的一个和尚有关,他就是生在元朝末年,后来帮助燕王朱棣登上皇位的姚广孝,法号道衍。姚广孝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和诗人。洪武十五年(1382),他被举荐为燕王朱棣的老师,曾力劝朱棣起兵,并为其筹划军事。朱棣即位后,赐名广孝,并授予太子少师的封号。他一生以出家人身份行使公务,不蓄发,不娶妻,对皇帝所赐予的宅第,宫人从不接受,一直住在京城寺庙里。姚广孝一生可圈点的事情很多,铸永乐大钟的“总工程师”是姚广孝,为迎接佛牙舍利,姚广孝还参加了第三次郑和西洋,晚年他还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直到84岁病逝。

国家级文保碑
姚广孝墓塔,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墓塔整体结构匀称,塔身上的花卉图案别致,且雕刻精细。整个塔身轮廓清秀而挺拔,充分体现出明代塔的建筑风格。


墓塔南侧有一个砖砌外圈保护的赑屃驮墓碑,石碑约两人多高,与姚广孝塔遥相呼应。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重修古刹常乐寺碑》碑文记载:“宣武关外七十里至常乐寺有自来塔一座……常乐寺建于大金(勘注:实为辽代)寿昌年(1095—1100年),当时只剩遗址。寺有自来塔一座,后太监刘山(道号宝山)购买此地……”此碑为明代唯一连中“三元”、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的商辂撰文,杨真书。







常乐寺村因常乐寺得名。据传,常乐寺始建于大金寿昌年间,一直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庙。到了明代有太监刘山(道号宝山)购买此地并重修庙宇。又到明万历时期,太监王安等人将坍塌的庙宇重新修好,香火渐旺。而史载王安死后就埋在了今常乐寺村北,也就是常乐寺的东北部一里处。

房山区文保牌
太监墓在寺外东北部稍远、很不显眼的山坡上。青草阴绿、树木林密,杂草丛生,一片寂静,出古寺向北,爬上坡地,简单的、石材包裹、有些损毁、存在盗洞的圆形宝顶在荆棘中显现,那就是太监墓,其中之一为王安墓。






如今常乐寺村已经被辟为旅游景点,成为房山重要的佛教文化景点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