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我国军队在义院口、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罗文峪、界岭口一线与日军激战。其中,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要塞古北口是战事最激烈的战场。古北口战役为时70天,大小战斗数十次,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挡新锐兵器,伤亡1万多人,歼敌7000余人,可歌可泣。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位于娘娘庙所在的福峰山山脚下东北侧1500米处。古北口战役结束后,当地百姓将阵亡战士尸骨背运至古北口南门外掩埋。一层尸体一层芦席,掩埋了几百具遗体,形成一座大坟,老百姓称之“肉丘坟”。1934年国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在此设立公墓,墓冢前立石碑,上面刻着“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落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立”。

北京市文保碑
北京市说明牌
长城抗战古北口的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遗址,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是炎黄子孙奋力御侮入侵的历史见证,是向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密云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将此处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墓地四周用青砖围起一道围墙,门两旁挽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

碑额中镌刻“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墓碑背面刻有碑文,记述了收敛烈士遗体的全部经过。
古北口战役纪念碑亭
1998年在公墓东侧建起一座5米多高的古建式碑亭,碑亭内竖立一尊长2.7米、高1.5米、厚0.3米的黑色理石镌刻的卧碑,卧碑的正面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12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卧碑的背面详细地记述着长城抗战古北口的战役的全部经过。

纪念碑亭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
碑文:“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日军进犯山海关,长城抗战肇兴。三月十一日晨,日军进攻古北口,第六十七军一一二师奋起迎战。十时日军攻占古北口正关。第十七军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在龙王峪战斗中负伤,代师长杜聿明继续指挥战斗,血战三昼夜,毙伤日军二千余人,终因电讯不通,后援无继。三月十三日撤出古北口城,四月二十一日,日军强攻南天门阵地。第二师师长黄杰,第八十三师师长刘戡率众鏖战八昼夜。毙伤日寇三千余,五月十日日军发起总攻,第十七军将士奋力苦战,迫于兵员大减,撤至大小新开岭阵地。十一日下午二师四旅接防,日军又发起强大攻势,旅长郑洞国亲赴前沿指挥。十二日,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十五日第十七军奉调撤离密云。古北口战役历时二月余,守军将士以窳劣之武器御数倍之敌,毙伤日军五千余名,抗战将士亦有近八千人伤亡。巍巍长城,虎踞龙腾。荡荡潮河,源远流洪。将士守土,与倭抗争。为国捐躯,血染长城。埋忠骨,青山有幸;慰英魂,绿水增荣。缅怀先烈,泣悼英灵。慰藉往者,砥砺后生。”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位于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西侧,整组建筑由正殿、东西配殿、正门及侧门以院墙围合而成。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建筑外观采用仿古形式,砼框架结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展品收集1933年1月至5月古北口战役的史料和文物,旨在能用文字、图片、实物、动漫和影视等多种形式来表现这场惨烈的长城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