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的寺庙(七)
大兴隆禅寺遗址
大兴隆禅寺遗址位于太后村西头的一块山地(乘公交车太后站下车,沿路向西北方向行走20分钟),遗址处矗立着两块石碑,一为元大德元年(1297年)所立《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碑,一为元大德三年(1299年)立《皇恩特赐圣旨译本》碑,背面是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八思巴文。该寺于1943年农历9月30日,被日军烧毁。现还能看一些出庙宇遗迹和残墙瓦砾。

据《平谷县志》记载:太后村,旧时统称萧家院,民国年间因山中有兴隆寺,改名兴隆庄。“大兴隆寺,元大德元年建,宏(弘)治年间重修……”。抗战时期化名太后村,沿用至今。

2017年在原址加盖了一座碑亭对碑刻进行保护

两块元代碑刻保存完好。石碑青石材质,螭首,通高240厘米,宽82厘米,厚22厘米,碑阳四框饰以波浪纹,碑额、正文皆为八思巴文。碑阴:篆额,正文阴刻楷书,即元代白话文,模糊不清。此碑宣谕军兵、官员使臣人等,禁约侵扰寺院。碑额篆书“皇恩特赐圣旨译本”,正文为楷书,磨损得很厉害,将近一半碑文无法辨认。仔细阅读后发现是元代白话文,虽有些拗口,但不难明白意思。石碑另一侧,一整篇八思巴文赫然入目。与碑阴的命运大不相同,除了行间的几个弹孔,碑阳整篇刻石保存完好。也正是通过八思巴文,学者得以将碑文的汉文部分补充完整。碑文是向军官们、士兵们、城子达鲁花赤、官员们、来往的使臣们宣谕的圣旨。大体意思是这样:兹按以前的圣旨,大兴隆寺不承担任何差发,祷告上天保佑;向在大都路所属蓟州平谷县瑞屏山的兴隆寺、净严都老法严寺等寺院的太章老兴觉二人颁发了收执的圣旨。在他们寺院、房舍里使臣不得下榻。向他们不得索取铺马、祗应,不得征收地税、商税。不得抢夺寺院所属土地、河流、园林、碾磨、店舍、铺、浴堂等一切物品。他们也不得因持有太章老兴觉二人收执的圣旨而做无理的事。如做岂不怕?圣旨,马儿年六月十二日写于上都。刘嗣正书。

太后村的大兴隆禅寺兴建寺可以追溯到辽末金初。在辽代南京(今北京)能供养大寺院的萧姓契丹权贵,只有萧思温。萧思温夫妇供养大兴隆禅寺的具体原因没有历史记载。唯一的解释是,民国时期修纂的《平谷县志》记载称萧燕燕出生在大兴隆禅寺所在地的龙泉潭旁边。大兴隆禅寺遗址旁边确有一座像是蓄水池的水潭,大概就是龙泉潭。萧太后是否出生在太后村,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有待进一步考证。

碑刻正面

碑刻后身

大兴隆禅寺圣旨碑正面


正文为八思巴文


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碑后身

大兴隆禅寺创建经藏记碑正面
南山村霹雷殿遗址
霹雷殿遗址位于南山村村委会旁(因直达村内的公交少,可乘平谷44路公交甘营站下车,东行4公里)。霹雷殿建于明代,2018年重修。建筑格局为一进三合院,有正殿及东西配殿。
兴善寺遗址
兴善寺遗址位于南独乐河镇峨嵋山村东1公里。寺东有灵泉涌出,又名灵泉寺,俗称水峪寺。兴善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明永乐年间,御马少监朴实令僧泽聚前往寺中住持,并捐资重修灵泉寺。正统八年(1443)二月,朴实出钦差从此路过,看到峨嵋胜景十分高兴,又捐资助寺。月底回京后,上奏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赐名为“兴善寺”,泽聚为住持。从此,寺前山门挂上了“敕赐兴善寺”的门额。

平谷区文保碑
兴善寺自上而下,最高处为大悲阁,内奉千手千眼佛,高三丈余,左右立像高3米多,东西墙壁塑诸天神像。北面建悬山十八洞,每洞各塑一座二层罗汉阁,四壁皆塑小金佛,高7寸,三面皆满,名佛山。此外,峨嵋山还建有卧佛殿、真武殿、药王殿、四大金刚殿等。寺东有一眼灵泉,因泉水比地面高出数尺,从上而下,所溅水花似玉,从而得名“灵泉漱玉”,成为平谷八景之一。1942年4月11日,被日本侵略者一把火烧成瓦砾堆,佛像经文无一遣存,只剩下几通石碑及摩崖石刻“三生石”。诗文碑曾寄存在平谷文庙,现收藏在县文物管理所。
摩崖石刻就在照片中间偏右巨石上
摩崖石刻就在此巨石上

今古云峰,横书长1米,宽0.35米,阴刻楷书
石刻:三生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