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会馆
歙县会馆位于宣外大街51号。歙县会馆明代时为商馆,清初改为试馆,属同乡会之类的士宦行馆、试馆,为徽州举子进京应试和宦绅在京候差求官者提供临时寓所。时徽州歙县人虽身在异乡,却以程朱故里为荣。在《歙县会馆志》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吾歙为秦旧县,黄山练水,世毓名贤,程朱遗范,渐摩熏染,情谊深而风俗厚,虽侨居寄籍他郡邑者,类皆不忘其乡,依依水源木本,鈏京师为冠盖所集,可无会聚之区,以讲乡谊而崇古道哉”。
这里不但曾是徽籍商人集结之所,还是徽籍官僚、名人云集之处。如休宁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歙县人户部尚书曹文植、军机大巨曹振镛父子及画家罗聘等人常在这里出入,著名的思想家戴震也一度住在“歙县会馆”。特别是这里曾居住过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惟一提到过的一位中国人“王茂荫”。王茂荫,是歙县杞梓里人,其任京官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达30年,而不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歙县会馆,并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而闻名。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歙县会馆”度过的。颇受乾隆皇帝嘉奖的纪晓岚也是歙县会馆的常客,他经常光顾北京歙县会馆,与戴震一见如故,并折节与交。
1943年7月23日探访这里的仁井田升博士的调查日记里,有如下记述:
“歙县会馆的匾额悬挂于门上。门内有一个碑,……穿过中门隔着院子,是叫做观光堂的殿堂。除有‘歙征聚璨(王羽隹)光文’的横写匾额外,里面以所谓‘观光堂’的匾额为中心,悬挂着清朝各代的匾额。另,属于乡试题名与初行的,在进入观光堂左手处,悬挂着数块登着始于顺治的考试及第等姓名的额,如顺治时期乙酉汪远、鲍兰……。又,进入厅堂的左右壁面上挂着歙县旅京同乡会章程。从所谓观光堂的匾额看左右壁上,嵌饰着左右各二个石碑。”

西城区文保牌
该刻石现存于北京石刻博物馆
太原会馆
太原会馆位于储库营胡同15号,时任河北道的山西人康基田,感家乡学子“公車多苦逆”,遂捐资修建。康基田(乾嘉22年进士,著名水利专家、史学家、河督)在他自传中写道:“都门向无太原会馆,公車多苦逆旅,余先后捐资数千,托王柏崖给谏、孟蘭洲太仆,卜地于宣武门西之皮库营,分筑馆舍,以资栖息。”(《茂園自撰年谱》)
西城区文保牌
太原会馆于乾隆四十八年修建。会馆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其范围东西43米,南北85米,规模宏大,有戏台,布局分东、西两部分,东路四进院落格局较为紧凑,基本保持原有形式,供旅居京师的乡友居住。
会馆在便利地带建成后,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皆来会馆以资憩息。没钱的读书人也纷纷得以安身应考。在此汇集的山西人“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浮山会馆金妆神像碑记》)。
近代,太原会馆也曾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点。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高君宇,曾在会馆秘密聚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他与其伴女石评梅也相识于此,后成为亲密的战友。
文昌帝君阴騭文碑原在太原会馆,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东莞会馆
东莞会馆在北京有老馆和新馆之别,人们一般把位于烂漫胡同现门牌127号的东莞会馆称为老馆,把位于上斜街现门牌56号的东莞会馆称为新馆。
东莞会馆(旧):
东莞会馆(旧)位于烂漫胡同127号,建于1875年。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民国初年,在上斜街建成了东莞新馆,因此在京城有了两座东莞会馆,不过这两座会馆都成为了东莞同乡的居住场所。从组织形式上都是各立门户,各自有各自的“管理章程”,会馆内的馆舍修理及长班工资等一切开支均由住馆同乡共同分担。
东莞会馆(新):
东莞会馆(新)位于上斜街56号,之前是清代名将年羹尧故宅。大门两边有保存完好的八字影壁,很是气派。据1917年的《东莞新馆记》碑记载:“东莞新馆,世传为年大将军羹尧之故宅。前临上斜街与番禹新馆接壤,后通金井胡同与四川会馆毗连。闻诸父老年大将军故后,展转归诸蜀人,自某君返蜀后,东洋人赁以居。”
称为日东文学堂学校故地,此处房产后被广东同乡购得,改建成会馆。
2006年为缓解北京交通的拥塞,要打通长安街民族宫到菜市口大街的南北道路,拆去了东莞新馆东部,约占会馆面积的五分之二。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牌
曾在这里住过的一位老人曾描写过关于这个大院以前的情景:“东莞新馆占地面积5.7亩,有房90间,住家40余户。走下门道台阶就到了中院,迎面是青砖带装饰檐脊的影壁,绕过影壁豁然见到会馆的主体高大而有特色的建筑:歇山式古建屋顶,整体对称回廊,前檐宽阔,现在仍依稀看到当年雕梁彩绘残影。梁下是一圈木菱形花格及把角木雕装饰,上下是明亮的玻璃窗,采光非常好,从侧面看有一排6根带青石座立柱支撑的屋檐,还有可供人坐下休息而别致的花棱杆艺术围栏,给人一种雄伟、古朴而安逸的感觉,人们都叫它“大厅”,传说这是旧时年羹尧的书亭及花厅。会馆曾是日东文学堂旧址,这么大的厅堂也许是会议室或教室。......
当初,由于会馆的房子足够用,无需搞其他建筑,因此各院空间较大,到处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杂乱,从不丢失东西。满院子花草树木,有几棵古槐树、榆树,又种了柳树、石榴树,与房屋建筑和谐得体,屋前大都有盆栽夹竹桃、芭蕉、串红、无花果和秋季各色菊花;种了向日葵、美人蕉、鸡冠花和指甲草等,也有种丝瓜搭架随意盘爬,随时吃;中院、东院和西院都常年种了葡萄,每到清明后,住家将头年深秋埋的葡萄藤从土里挖出来,绑在架上。夏季院里繁花似锦,枝繁叶茂,蜜蜂飞来飞去,秋季果实累累。学生在葡萄架下写功课,老人在阴凉地乘凉、喝茶、聊天,不时地漂过花香,十分惬意。”
商山会馆石刻
商山会馆石刻位于老墙根胡同41号院。是陕西商州的府馆。金柱大门在北京有很多,但有题记碑碣的不常见。会馆还见证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废除科举、辛亥革命等近代重要事件,这在碑记中均有提及。
商山会馆大门
这块碑记刻于1927年,镶嵌于该处金柱大门内的西墙上,记述了创建商山会馆的艰难历程。正文49行,行20字,正书。落款为“大兴陈云亭双钩刻石”,是碑刻大师陈云亭仅存的几件作品之一。
陈云亭是著名的石刻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琉璃厂创立了金字招牌“陈云亭镌碑处”。哈尔滨文庙建成后,他曾受邀赴哈尔滨,镌刻张学良将军亲自撰文的碑文。
陈云亭的作品在京城有很多,如国家博物馆、钟鼓楼、颐和园、中山公园、陶然亭、景山、十三陵、关岳庙、针灸博物馆、云水洞等处都有他的作品。此外,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安徽省、山西省等省市都有陈云亭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