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2019-12-04 12:07:39)
标签:

爨底下村

爨底下关帝庙

爨底下娘娘庙

爨底下五道庙

杂谈

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底下关帝庙

       底下关帝庙位于村东半山之上。《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龙王伏魔庙  村里人称其为“大庙”,原来是龙王庙。爨底下村邻近沟底,其流域面积大,历史上雨水很多,雨后常有山洪奔泻下泄,老村曾被山洪冲毁,另建新村,村民建龙王庙以镇洪水,天旱时亦可在此求雨。爨底下村又位于古道之旁,商业发达,庙内增设利市财神的关帝,具有“招财进宝,庇护商贾,利市发达”之职能,遂改称为“龙王伏魔庙”。 爨底下村龙王伏魔庙(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位于村东北部小山上,坐北朝南,外面环以围墙,门前有一棵老桑树。门楼一间,双扇板门,门洞内有墨书题记,左侧写“座宝刹似,十方弟子来进香,口诵真经念咒,古佛下界降祯祥”,右侧已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仅有“三花”“花落”等个别字迹尚可辨认。小院南北长20米,东西宽15米,正殿三间,进深一间,前出廊,硬山调大脊,两端鸱吻,灰筒瓦石望板,垂脊上有三小兽,梁架绘有苏式彩绘。大殿外两廊绘有值日功曹神像。西配殿三间带寮房一间,原已倒塌,今已修复。院内有枯树一株。 大殿内龛台上正中原供泥塑关帝坐像,两侧供奉龙王及雷神、雨师、风伯、侍女站像,龛台下原有关平捧印,周仓持刀立像,现已不存。现龛台正中有一尊琉璃关公立像,左侧一尊弥勒像,右边一尊龙王像,均是后配的,显得很不和谐。后墙有墨绘壁画,中间为四扇屏风,两侧为云龙行空和神龙吐水。两侧山墙前端有墨画碑记,左侧碑额写“万古流芳”,碑文写“大清康熙岁次乙已七月,合村众善人等修以伏魔龙神圣庙,以完成自发善心愿,出施银开列”。以下是村中韩姓“玉”字辈、“有”字辈捐资人姓名及捐款数量,最后是“领修人韩玉钦”,“康熙岁次五年十二月造完”字样。……。此庙已于1998年被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村民重修关帝庙碑记
     

 


爨底下娘娘庙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娘娘庙 位于村东南侧山坡上,一间,硬山调大脊,无门窗,前有照壁,龛台上有一尊娘娘泥塑彩绘坐像,前有两名侍女立像。单从塑像上无法辨认出供奉的是哪位娘娘,但村民们说,其与斋堂娘娘庙供奉的是同一位娘娘。西斋堂的“天仙行宫”供奉的是“天仙圣母”,按其五月十八举行庙会进行祭祀分析应为“九天玄女娘娘”。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爨底下五道庙

       在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前,韩氏祖先与所有中国人一样相信万物有灵。五道神是掌管生死荣禄的阴间神,凡有村民死去,家人就把他的名字写在纸上,焚于庙前,请五道神在生死薄上把他的名字注销,转奏阎王,以便让得到超度,重新投入生命的轮回。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附录: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
       爨底下村周围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悦耳的鸟鸣,常打破山村的寂静,使人有“世外桃源”之感。村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座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国家级文保碑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北京市文保碑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古镇小村的几十套四合院,主次分明,青砖灰瓦,玉阶雕梁,古香古色。四合院内,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等级严格,影壁构思巧妙,砖雕、木雕、石雕、刀法朴拙;颂辞、壁画、楹联俊秀典雅。村中一条东西走向、完全用彩色石板铺成的小巷,曲径通幽。

财主院: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财主院 此院是爨底下山地四合院的代表,坐落在龙头之上,处于村子的最高处。因为当时这个韩氏财主不仅拥有很多土地,还有很多生意,他的买卖商号叫“瑞庆堂”。当时他在河北涿鹿县经营有油坊、粉坊、酒坊和庄园,在北京他有钱庄、地产、当铺、宅院,每一次回来都骑着高头大马,威风无比。所以他在这里的豪华住宅被人们称作了财主院。”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院门内照壁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正房及东西厢房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小院南房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从台阶上到二层正房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石甬居

       《门头沟文物志》:石甬居位于川底下村上部东侧的尽头,前临人工垒砌的高大石墙。石甬居由三组坐北朝南的三合院构成,共有民宅22间。院落青砖铺地布瓦覆顶,小巧玲珑,布局严谨。墙垣式门楼磨砖对缝,木抱框上嵌雕刻精细的门簪,有“福寿”、“平安”等吉语。门簪为阳文,去地起凸。正对门楼是借着逶迤的护墙修成的影壁。小院外墙绘有水墨画幽兰、翠竹,笔意深邃,墨韵十足,显示了当年房主人高雅的情趣。院内墙白灰壁上题有满幅行书墨迹,内容是家庭卫生公约,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石甬居这组建筑与村中其它建筑有明显的区别。为三合院形制,墙垣式门楼开在院子正中,北房台基高大,东西两厢较低,形成强烈的反差。三组院落西侧入口处原有大门,将三个小院构成严谨的整体院落。石甬居最东侧院落的民宅已倒塌,急待修缮。门头沟区政府1998年将其公布石甬居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福字院: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二道门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二门内照壁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板大门:

       《北京斋堂古村落群》:“双店院……。这个院落位于川底下村古道旁,是专门为过往商旅提供食宿,集居住、商贸、货物仓储和马棚于一体的组合院落,各院分区明确,自成体系。大门前有一字影壁,影壁上嵌拴马桩,疲倦的商旅可以将他们因为长途跋涉同样疲惫不堪的商马拴在这里,然后进店休息。双店院的民居建筑均为硬为硬山清水脊,板瓦合瓦,门楼砖雕精美。
       推开临街房正中的两扇黑漆大门,是一组并排的两进四合院,有房36间,门楼7座,连接6个院落。门楼的设置巧妙,有分别供人使用和专供牲口进出的,便于商旅出入。二进院正房后页岩便是高18.2米的大墙,墙体砌有凸出墙体的条石,以便在山洪突发情况下,可由墙上的石梯迅速爬到高处。”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院落东侧街门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一线天: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古井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东西古井(龙眼井) 村南有两口古井,相传是建村是修的。据说当时建村时地址初步选好,但村里人找不到饮用水源,心急如焚。就有去问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煞有其事告诉大家, 水源必在龙眼处,去挖把。大家将信将疑,回去一挖,果然涌出两股清水,大家很高兴,就在此修建了这两座古井。一直沿用至今。每眼古井都包括:井绳、井杆、辘轱、石制的井架等。他 们的深度大约有10多米,水清澈甘甜。在井的前面都有饮水石马槽,羊槽。经过长期使用,井杆被磨亮了,石槽的棱角都被磨圆了,可见使用年代之久远。”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东侧古井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西侧古井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村内墙上还保留着明清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标语,以及互助合作、抗美援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中,犹如走进历史长廊。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爨底下村过去是北京通往山西和口外的要道,北靠龙头浸水,面对金蟾望月和威虎镇山,还有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头、神驹蹄窝、牛头山、抗日小学遗址、九柏九石阵、京西古道遗址等自然景观。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542、门头沟区的寺庙(爨底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