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的寺庙(二十)
苛罗坨村西峰寺
岢罗坨村西李家峪有古刹西峰禅存(即西峰寺),为戒台寺下院,据说创让唐代,名会(憝)聚,至辽代均为成台寺僧人茶毗(悄人火葬)之所。元代改名玉泉,后毁于战火。明正统元年(1436),惜薪监陶镕集资重建,历时两年多建成,并在寺东南一里处新建了一座茶棚院,作为去戒以寺进香拜佛的香客休息之所,淸乾隆年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西山老祖案”,使西峰寺蒙差衰落。淸光绪年间,恭亲王奕沂在戒台寺避祸养病时,曾将西峰寺作为自已“百年”后的坟地,后期廷另划给其墓地,这里便成了其次子载滢的墓地。茶棚院改成了祭祀用的享殿。新中国成立后,西峰寺曾作为门头沟区博物馆,现成为“国土资源部培训中心”,茶棚院改成了“北京市财政局培训中心”。载滢地宫犹存,寺内誉称“银杏王”的古银杏树仍然茂盛。
光绪年间,恭亲王奕忻住在戒台寺“养疾避难,选定西峰寺作为自己死后的陵寝之地,由于其死后朝延另赐了墓地,故而未能用上。宣统元年奕忻次子载滢死后,被其子溥伟和溥儒葬于西峰寺,营建了地宫、并将原茶棚院改建为阳宅。辛亥革命后,溥儒携全家住在戒台寺十余,在西峰寺的北沟里留有多处溥儒的该诗和刻字。民国初期,这里只有一名叫兴安的僧人看守废寺。西峰寺现已建为地矿部疗院,现存载滢地宫、石碑三通和一棵千年银杏树。
西峰寺与戒台寺、潭柘寺遥遥相望,始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泉寺。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镇赐额名“西峰寺”。清代寺院衰败,末年曾经是咸丰的弟弟恭亲王的家庙。
这里现有三进院落。一进在依山势造就的台地上广植花木,使人倍感清新。从天王殿旁进入第二进,在如来宝殿前有缠柏古藤。这是一株百年古藤和一棵青翠古柏,古藤缠附于古柏之上。春天紫色的藤萝花挂满翠柏枝头,亲密无间,自然天成。


西峰寺现存最古老的活文物,要数院中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了。它就在二进院落的正中,高近40
米,周径734厘米,遮阴面积约一亩,站在三公里外的山巅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这棵古银杏树是京西最高大的银杏树,也是最古老、最粗壮、最茂盛、果实最多的银杏树,被人们誉为树王。这棵银杏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东汉末年栽种的,比北京最早的寺庙潭柘寺还要早一百多年。
2003年季秋,西峰寺将存放在院外的三块残碑移到院内,安放在古银杏树前的草坪上。饱经沧桑的残碑与绿草如茵、花木锦绣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更加映衬出残碑的沧桑。
这三块碑中,《重建西峰禅寺碑记》《重建西峰禅寺记》两块是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立的,另一块《敕赐西峰寺碑记》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或稍后一二年立的。这些石碑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们记述了西峰寺自唐至明800多年的历史。

西峰寺不仅有地上文物,而且还有地下文物——清末恭亲王奕 次子载滢的地宫。清末光绪年间,恭亲王奕 为了避难养疾,在京西戒台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恭亲王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修缮,与戒台寺僧人建立了密切关系,戒台寺方丈为了感谢恭亲王,将下院西峰寺赠予恭亲王作为墓地。恭亲王奕 去世后,朝廷在昌平赐予了墓地,奕 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后来,这里成了恭亲王次子载滢的墓地。地宫建在如来殿后侧,殿后的台阶将地宫宫门隐蔽起来。

门头沟区文保牌

禅房村秀峰庵
《古今大台》:秀峰庵位于禅房村东南金照山上,明嘉靖十年(1513)和清光绪九年曾重修,佛教建筑,但供奉有窑神、关帝、马王等。因地形所限,庵院东西狭长,达30米,南北宽仅12米。房屋建筑共12间,均已残毁。
秀峰庵坐北朝南,正殿三间,硬山式,皮条脊,石望板,合瓦项,五架梁,檐梁有旋子彩画。殿内两侧是砖砌龛台,现只存残基。两面山墙彩绘十八罗汉像,画幅高1.2米,罗汉像高0.9米,均已残破。正殿西侧与之相连庵室—间,石棚山墙,石板顶,门窗已无。院正西小门楼,硬山皮条脊,小筒瓦覆顶,鸡嗉檐。院子正东有关帝殿三间,建筑形式与正殿相同。殿内两侧山墙绘有极富民间特色的彩画,内容都是讲述关公的故事。每面山墙壁绘有十八幅彩画,画幅间用云纹相隔,两壁共计36幅。另外在神龛后壁左右也绘有彩画,幅高1.4米,宽2.5米,左为窑神像,右为马王像,均为坐式,着铠甲。旁边有侍女、童子等人物。
院北石筑围墙,墙的中部幵一窗口,墙外即悬崖。院西崖下有一洞山室,名朝阳洞,面积约二十平米。正殿后有一小平台,面积十多米,环以矮墙。从平台望下俯视,深以百丈,可见谷底蜿蜒曲折的古道。环视四周,金照山奇峰独秀,“秀峰”名副其实。
炭厂村五道庙
炭厂村,祖祖辈辈烧炭为生,炭厂由此得名。皇宫冬季取暖用的炭、老百姓涮锅子用的炭,多数都源自这个村。鼎盛时,小村有几十座炭窑。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山区禁止砍伐树木,烧炭业才逐步退出。不再烧炭,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只有山上几百亩核桃、山楂。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