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的寺庙(十七)
滴水岩天泉寺
滴水岩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景区,妙峰山镇南庄村滴水岩沟。康熙年间的《宛平县志》将其列为宛平八景,名“灵、岩探胜”。
林木繁茂,山势峭拔,壁立千仞。滴水岩岩下有好几处大小岩洞,最大的据说能容纳上千人。妙峰山麓西南侧有钟乳石岩洞,洞口宽12米、高10余米,洞顶岩石平坦,石缝间有山泉垂落,阳光中,似一条银线飘拂,落地叮咚有声,故名“滴水岩”。
依洞建有佛寺,始建于明代,初名大悲庵,清乾隆年间改成天泉寺。滴水岩在清康熙《宛平县志》中被列为“宛平八景”之一,名为“灵岩揽胜”。
明清时期滴水岩一直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可惜文革遭到彻底破坏,仅存遗迹。2010年门头沟花巨资维修复建,计划做为景区开放。

山洞里面都用木板铺道,洞内很大。


关老爷把守着洞口,进到洞里漆黑一片。


庞大的山洞洞顶及四壁挂满了各种形状的钟乳石



在洞尽头有一方池水,不停地有清水自洞顶流下,集成一池清水,水上还漂着几朵莲花。这就是“滴水岩”。


巨壁之前有天泉寺,“天泉寺”创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初称“大悲庵”,清乾隆时称“天泉寺”。天泉寺后还有观音殿,殿内佛像精湛,壁画精美。




最值得一观的是,殿前的冰柱。高壁内渗水滴滴,由于天冷,落地成冰,一滴一滴积累,最后形成“冰乳”,可惜天已渐暖,那高高的冰乳中断,只剩下半截。
双林寺
因位于清水河畔,辽代故称“清水院”,后改名双林寺,是百花山瑞云寺下院。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修,明景泰年间(1450—1456)村民马真又加重修。明正德元年(1506)、六年(1511)又两度重修,沙门古心有记存焉。双林寺后毁于战火。
双林寺寺内现存两座配殿,均面阔一间,各约3.5米见方,悬山式大脊,砖雕鸱吻。东配殿为明代所建,梁枋间绘有旋子彩画。西配殿梁架置一斗二升斗拱,梁架使用叉手,系罕见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在北京古建寺庙史上有一席之地。佛殿道下存古井一眼,深八丈,井水清冽干甜,常饮益寿延年。
双林寺原有经幢由辽南京道析津府玉河县县令齐讽等当地官员创建,参与修建者有该县辖域内四座佛教寺院的僧人及邑众千人,为首者是“清水院山门僧功德主绍迁,院主绍金、绍兴、绍文”以及门人等17人。经幢高4米余,是由14件石雕件叠砌形成。下部是八方基座,圆形仰莲承托着幢身。幢身分为两层,为上下带有收分的八棱形。其上有方形小龛,四周雕有佛像,龛顶用定珠状石件结束。下层幢身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及题记。该经幢是考察辽朝玉河县地理辖界的重要文物。

北京市文保碑

北京市说明牌
寺内原有座大辽圣宗统和十年壬辰(992)建造的佛经幢,高4米,由14层石雕构件叠砌而成,下为八方基座,有圆形仰莲承托幢身。幢身分两层,是上下有收分的八棱形,其上有方形小龛,周雕佛像,龛顶以定珠状石件为结束。下层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经》及题记。它对研究辽代玉河县历史极为珍贵。

经幢构件现存门头沟博物馆

修复前旧照

《京西古镇——潭柘寺》:古刹天仙宫:座落于阳坡园村东,当地人称之为娘娘庙,此庙坐北朝南,山门一间,硬山箍头脊,筒瓦顶,面阔3.05米,右边竖刻“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中间横刻“古刹天仙宫”,左边竖刻“仲二月十五日吉日修”。寺院分上下两部分,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下层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寺庙周边环以石墙,南北长33.7米,东西宽33.6米,占地约1亩5分地。
寺庙内松柏参天,长势茂盛,正殿前原有明成化年铸小铜钟一只,高0.50米,口径0.30米,双龙纽,铜钟铸造的十分细致,钟的中部菱花开光,内刻六个篆字“大明成化年制”。铜钟是难得的艺术品。可惜钟声略带沙哑,可能有暗伤,八十年代,曾放置在大队办公室。
古刹天仙宫供奉的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天仙宫一直归阳坡园小学使用,……。
目前原额已失存,新额为“天仙宫”。 遗址内尚存三株古树,其中两株油松一株侧柏,原山门前及院内东南角的两株古树无存。
门头沟区文保牌



远眺天仙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