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寺庙(四)
双寺
双寺位于旧鼓楼北大街双寺胡同ll号。明成化元年(1465)神宫监太监刘嘉林舍宅建寺,为大应法王下院。寺成赐额广济寺。明成化十六年(1480)尚膳监太监刘祥、高通等人出资改建,分为东西两区。东为嘉慈寺(现已无存),西为广济寺。明嘉靖三十年(1551)、万历九年(1581)重修,万历三十一年又重修,赐名双寺。寺坐北朝南,东部嘉慈寺原有殿3层,现均无存,只余原大殿前石碑2通。西部广济寺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配殿、藏经楼及左右僧房,西跨院已拆除。寺内现有文物建筑53间,建筑面积约1680平方米。存有石碑6通:明成化十六年孙添济撰敕赐广济寺碑记和共成胜缘碑记;万历九年欧大任撰敕赐广济寺重修碑记;万历九年广济寺立禅能蠲修行记略碑记;万历三十一年王升撰明重修双寺碑记等。双寺现由健康报社使用。胡同因寺得名。
西城区文保牌

正殿东侧立敕赐广济寺重修碑(左)、敕赐广济寺碑(右)
正殿西侧立共成胜缘碑(左)、广济寺立禅能蠲修行纪略碑(右)

后殿
后罩楼
双寺后门
护国寺金刚殿
护国寺金刚殿位于护国寺大院11号。寺创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厘,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
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富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课殿;第九层为后楼菩萨殿。
今仅存金刚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过去每月初七、初八,护国寺有庙市。
北京市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拈花寺
位于大石桥胡同61号。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因寺内千佛阁内有明代所铸的铜佛“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座如莲花,在佛座周围的千朵莲花上有千佛旋绕,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
北京市文保碑

北京市说明牌
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名拈花寺。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6
432平方米,房屋184间,分三路,各五进院落。中路建筑自南至北有:影壁,长24.5米,厚1米,石砌;山门3间,檐下有斗拱,石雕石券拱门,额书“敕建拈花寺”,门两侧为八字墙,门内左右为钟、鼓楼(已拆除),正面天王殿3间,檐下有斗拱;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已拆除),殿前有月台,台下立有九年(1581)《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碑记》碑和《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碑、雍正十二年清世宗御制拈花寺碑;东西配殿各5间;伽蓝殿5间,两侧接引殿各16间;藏经楼5间,两侧为过垄脊灰筒瓦合角短廊,东西配楼各3间。东路有六层殿:一层殿3间;二层殿5间;三层殿9间,坎墙内镶石刻;四层殿5间;五层殿5间,两侧有厢房;六层殿5间,两侧厢房各5间,东厢房两次间的后山墙上镶有石刻。西路有四层殿:一层殿3间,垂花门1座;二层殿5间;三层殿5间;四层祖堂,为“凹”型建筑,共17间,祖堂前原有一四角攒尖方亭,名“素心亭”,已拆除。



额书“敕建拈花寺”


寺庙虽已腾退,但仍不开放。

重修拈花寺碑现存放于北京石刻博物馆


贤良祠
贤良祠位于地安门西大街103号。清朝雍正八年兴建,清朝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的专祠,贤良祠坐北朝南,面积约740平方米。祠内立有雍正皇帝御制贤良祠碑,御书额曰“崇忠念旧”。
北京市文保碑

北京市说明牌
雍正八年,世宗下诏:“古者大烝之祭,凡法施于民,以劳定国者,皆列祀典,受明禋。我朝开国以后,名臣硕辅,先后相望。或勋垂节钺,或节厉冰霜,既树羽仪,宜隆俎豆。俾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庶明良喜起,副予厚期。京师宜择地建祠,命曰‘贤良’,春、秋展祀,永光盛典。”
于是在地安门外之西营建,次年建成,颁御书“崇忠念旧”匾额,设位祭祀。每年春、秋仲月,诹吉,派遣官员致祭。


进门后正殿两边有碑亭

正殿

后室(贤良祠曾作为商业使用,2014年关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