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
承恩寺位于承恩胡同8号。承恩胡同是佟麟阁路西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承恩胡同的得名也是因胡同内的承恩寺而起。承恩寺始建于明代,寺址原是古雪堂,为戒坛下院。清康熙初年毁于火,康熙五十四年,智性和尚重建,当时建有前殿三楹,西廊房三楹。乾隆十二年,德明和尚又重修。此后几经变迁,现在的承恩寺已是普通民居了。胡同内的6号和8号就是原来的承恩寺旧址。6号院内是寺的后殿和东配殿,8号院正房是原寺的前殿。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牌
砖塔胡同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砖塔胡同。是两进深的院子,据传为清末内宫大太监小德张的外宅。关帝庙东侧的两层砖楼为基督教的产权,早年为僧侣们居住的地方。这是北京城里唯一一家私人供奉关帝的寺庙。别看庙不大,房顶上却铺着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瓦,瓦当、滴水为龙的纹饰。

西城区文保牌

根据王铭珍先生所写的《砖塔胡同关帝庙》介绍,该关帝庙“山门坐南朝北,俗称倒座关帝庙。中轴线上一次为山门、后殿、前殿,还有东西配殿和方丈院。山门一间,左右各两间配房,门额为《古刹护国关帝庙》。前殿三间,殿顶为灰筒瓦,瓦当上有龙形图纹。后殿三间,殿顶为灰筒瓦,瓦当上有龙图纹。东西配殿各三间。还有一个小院,为方丈院,有水池、假山石等”。
虽然砖塔胡同的关帝庙不大,还属于私建,但屋顶上铺有琉璃瓦,瓦当和滴水为龙的纹饰。说明规格还是较高的。某位学者对关帝庙屋顶铺设琉璃瓦提出质疑,以为是近年房管部门工人所为。还有“逾制”之嫌。其实庙宇屋顶铺设琉璃瓦的情况历代尚有,主要是昭示皇家对其的关注与资助。并非专家理解为的“逾制”。

山门已经翻建,匾额上红色“古刹护国关帝庙”。
北平市政府在1936年寺庙调查登记为:“关帝庙(僧庙)坐落内四区砖塔胡同七十六号院(今为68号),建立年代不详,属私建。不动产房基地一亩八分六厘四毫,房屋三十三间,附属荒地一亩八分六厘六毫。管理使用情况为供佛,自住出租。庙内法器有佛像一尊,神像六尊,礼器九件,法器七件,另有槐树一棵。”
现在的关帝庙早已变成居民院落。院子里的空闲之地走就被各种规制的违法建筑占据。一条细细的通道通向住户门前。
玄真观
玄真观位于四道湾胡同5号。已成为居民院落,前年翻修后,旧迹全无。
西城区文保牌
显应观
显应观位于西斜街72号。
据吴老博文介绍:显应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七月竣工,隶属于西安门外咸宜坊。此处原是一个大泽,看风水的认为此处是京城的龙脉所经之处,最好填塞起来。恰好此时一个叫鲍教玉的道士梦见玄帝,于是准备在这个地方建阁供奉玉皇大帝,道士把自己的意思对信众一说,没有不附和的,这样建阁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善男信女都捐了款。这一信息也传入了宫中。嘉靖皇帝赐银四千两,派工部尚书雷礼、徐杲等负责此事。并且允许显应观的瓦石彩绘不受当时制度的限制,“中作玄帝殿,其重门配殿,钟鼓之楼、焚修之室则听教玉,以士民之所施者自为之……”
《明敕赐显应观纪成碑记》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皇帝拨银三千九百两重修。“上命协办大学士、尚书英廉董莅所司,重加萁治。门堂、殿间、榱栋、垣墉废者完之,敞者新之。”《重修显应观记》
宣统三年(1911),道观颓败,大善士不忍看到这种状况,发愿慨助。“重修本观佛殿三层,前后东西配殿亦均加垅,群墙抹灰,油漆彩画焕然一新,又添盖东西禅堂共八间,及院内栽种松柏树二十余株。”《重修显应观碑》
民国十七年(1928),显应观属于内二区西斜街九号。面积只有六亩多,后楼三间,山门殿三间,大殿三间,东西配殿各六间,灰瓦房大小十六七间。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不动产房基地六亩五分,殿房九十间;附属房地基四亩六分,房屋八十五间。
西城区文保牌
西城区文保牌
显应观原有照壁、山门殿、前殿、中殿和后照楼。现在照壁成为住户后山墙,山门殿无存,钟鼓楼拆除,夹杆石只能见到东边的,前殿三间,改为住户,门和窗的石拱券拆除改装,中殿和东西配殿屋顶苫着防水布,后照楼已盖上新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