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清真寺: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位于牛街88号,牛街礼拜寺始建于辽代统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 (996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丁创建,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赐名“礼拜寺”。经过历代不断翻修和扩建,占地约6000平方米,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规模宏伟、肃穆幽深,是中国式古代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国古建筑之精品。

国家级文保牌
牛街礼拜寺主要建筑有礼拜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亭和沐浴室等。寺院坐东朝西,殿堂楼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是中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两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组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伊斯兰古建筑群。

门票

平面图

康熙四十一年匾

礼拜寺正面全景
牛街清真寺的总平面布局很有特点。寺在牛街东侧,大殿必须坐西向东,入口就只能设在殿的后面。
牌楼
寺门以望月楼代替,楼前有木牌楼三间,隔街为照壁,以强调入口。
照壁
礼拜寺门前有一座30多米长的大影壁。影壁青砖筒瓦,大脊长伸,玉石叠砌,更有束腰浮雕,图案精美,伊斯兰教在清真寺装饰时常用植物纹、几何纹和阿拉伯文字,但禁用动物、人物纹样。

影壁中部下方有一幅“四无图”石雕,甚为驰名。汉白玉底座浮雕上顶祥云吉瑞,下枕如意平安,中部图案是树上悬钟,钟下摆棋,棋旁立炉,惟妙惟肖,意境悠远。但浮雕上均无人物,故曰四无:有棋无人下,有钟无人敲,如意无人佩,炉在无香烧。
望月楼
正门在望月楼下,上悬“达天俊路”金字匾,该门平时紧闭,只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开启。楼为六角形亭式,双层飞檐,亭顶覆以上黄下绿的琉璃瓦,孔雀绿色的斜脊六角攒尖,上有金黄色琉璃陶宝顶。每年伊历九月进入斋月时,阿訇乡老登楼寻望新月,以定斋月始末,故名望月楼。
望月楼

望月楼上悬挂着“牛街礼拜寺”蓝底金字匾额

望月楼背面
望月楼南侧门为礼拜寺日常出入口

望月楼北侧门
礼拜大殿
第二进院落正西为礼拜殿,朝向圣地麦加,是清真寺最为重要的部分。大殿有五楹三进,可容千人礼拜。有三层屋顶,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的一个特殊装饰。最前面的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式建筑,俗称窑殿。窑殿正面壁龛上,满雕精巧的阿拉伯文和花朵。殿内拱门仿阿拉伯式上尖弧形落地,拱门门券上还有堆粉贴金的《古兰经》文和赞美穆圣的词句,经文字体苍劲有力,其中的阿拉伯古代艺术书体“库法体”,更为罕见,受到国内外伊斯兰教学者的重视。柱子上饰有蕃莲图案,皆为红地,沥粉贴金,精巧细致。殿内天花板和梁枋上施以“博古”、“花齐”等彩绘,悬挂着用玻璃串珠、彩色玻璃灯罩组成的各式大吊灯。殿内金光灿灿,光彩夺目,更显庄严富丽,给人以圣洁肃穆之感。
邦克楼在礼拜殿的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筑。邦克楼是作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的,所以又叫宣礼楼或唤醒楼。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
邦克楼内悬挂著名的“太斯弥”匾,此匾原挂礼拜殿厦前檐。
南碑亭
大殿前的左右两侧建有两座碑亭,右亭建于明弘治元年(1487),为敕赐礼拜寺碑记。左亭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有汉阿两种文字刻的《敕赐礼拜寺记》碑,但碑文字迹大多无法辨认。

北碑亭

对厅
俗称七间房。建于正统七年(1442)原为讲经、议事、集会处所。现为接待国内外来宾、陈列珍贵经卷、文物、礼品并作重要集会之用。
南讲堂
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年(1921)翻修。原名“阐一堂”
南讲堂后身

原名“阐一堂”
北讲堂
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年(1921)翻修。原名“善庆堂”。
原名“善庆堂”
筛海坟
第二进院落东南角有一跨院,院内古柏青青,古柏下有两座黑砖矮冢,下方上尖的筛海坟,即宋末元初两位远道来中国布教、逝世于该寺的长老的墓。据阿拉伯文墓碑记载,两位筛海,一位名叫艾哈麦德·布尔塔尼,伽色尼(今在阿富汗境内)人,卒于教历679年,即公元1280年;另一位名叫阿里·依玛顿丁,布哈拉(属中亚细亚)人,卒于教历682年,即公元1283年。两座古墓的碑文(阿拉伯文)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为国内少有的文物。碑文中盛赞了两筛海为宣讲伊斯兰教而“竭尽其毕生精力”。
涤虑处
始建于民国十年(1921)。又称男水房,是穆斯林沐浴之所。“涤虑”二字道出穆斯林沐浴不仅应涤净其身,更要虑除杂念,洁净心灵。其匾额为回族知名人士马维清书。

阿訇宿舍
清真女寺
位于礼拜寺后院,是单独为女性穆斯林提供礼拜的场所。因牛街聚居的清真教胞,多经营小商,居室狭小,男人有礼拜寺沐浴礼拜,一般妇女沐浴困难。由阂德仁发起,马志清捐献寿刘胡同空地1块,水井1眼,购料施工,于民国11年完成。

女寺西南角

正门

正门后身

大殿

大殿内饰
陈列馆
礼拜寺东院现有“牛街礼拜寺历史文化陈列”展,里面展有明代古瓷香炉、纪事石碑和已保存300多年的《古兰经》手抄本等。
重要文物
除寺内建筑物外,重要文物还有:
1、铁香炉

高2.70米铁香炉

铸阿拉伯文和“大清嘉庆三年秋月吉日建造”文字
2、铜香炉

高0.5米铜香炉

铸“道光丁末年有恒堂造重150斤”文字

铜香炉底款拓片
3、大铜锅
清康熙壬午年(1702)建造。清乾隆己未年(1739)重造。系青铜(铜锡合金)制品。原为伊斯兰教斋月贵夜(第27天夜间)圣会等重大节日熬制肉粥之用。
4、礼拜寺碑
明万历年间记载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礼拜寺经过的石碑。
5、康熙圣旨牌匾
寺内保存着“圣旨”竖额一块,是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皇帝颁发的恩纶(手谕)。其来历是这样的:在一年的伊斯兰教斋月中,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人为此向皇上虚报,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皇帝查明伊斯兰教回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毫无造反之意。于是发下恩纶“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教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
6、《序略》碑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正书。此碑为仿制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徐琪撰文并正书,额为阿拉伯文。
8、古碑
礼拜寺北院有一座石碑墙,镶嵌古碑四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