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的寺庙(十八)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燕园街道(海淀路与颐和园路交叉口的东北角)。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
年)火神庙碑可知,该庙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因为自清康熙中叶,在西郊兴建畅春园等皇家园林,海淀镇随之日渐繁荣兴盛,很多商家云集于此,多达百余家,但当时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常有火灾之虞。为了祈求平安,合镇绅商集资兴建了这座庙宇,供奉火神,并“作为本镇海晏水会办公及存储救火器处所”。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3180000001 火神庙清燕园街道
海淀区文保碑
火神,民间称之为祝融、炎帝,人们认为他发明了火,能给人以温暖,所以尊称其为火德真君,供奉火神的庙宇名为火德真君庙,民间则直称为火神庙。人们兴建庙宇,供奉火德真君,更多的是为了心理上的安慰,祈求平安。
该火神庙为道教庙宇,当年规模不是很大的,原有建筑分为前殿、正殿、后殿。据1928 年,北平特别市庙宇档案记载:火神庙东西长8.5
丈,南北4.5 丈,有房屋17 间,勾连搭6 间,廊子18 间,戏台一座。
1954
年因修路,庙南部的戏台及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现存的火神庙建筑仅有大殿五间,是火神庙的最后一进殿。
这座古建筑,经过重新修缮,富丽堂皇,已成为一处独特的历史景观,告诉人们这里也曾经是海淀镇的一部分,不能因宽阔的道路修建而隔断。特别是原有的清梵寺、天仙庙等古迹都已绝迹,人们已很难再看到海淀镇原有的更多的地标性建筑的时候,这仅存的火神庙大殿就更加的意义非凡了。
砖雕“民”字

在院内东墙脚下有两块汉白玉石碑。石碑的朝上一面均刻满碑文,左边一块的碑文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见,落款年份是乾隆四十九年;右边一块则由于年久风化,字迹已模糊不清。
其中一方字迹模糊不清的碑是天仙庙碑。从“双塔邨人”的博客里知道,天仙庙又叫北海淀天仙庙,原位置在今北京大学校园内,现已无存。

另一方碑是与火神庙有着兄弟般情意的清梵寺碑,清梵寺位于海淀西大街北口,与当年畅春园近在咫尺,同明代火神庙南北紧邻,始建于明代,清初始为清代皇室家庙。康熙年间,胤祯等皇子常于此上香做佛事。咸丰年间,该庙渐成庙市,清末民初庙市达鼎盛时期。有力地促进了海淀镇的商业发展,成为海淀镇最大的集市。1968年被海淀商场所占,遂荡然无存。
大有庄极乐寺
极乐寺位于颐和园北宫门附近的大有庄10号。
极乐寺又称罔极寺,始建于明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坐北朝南,民国十一年(1922)又修。此院有山门1间,前、后殿各3间带廊,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东西耳房各1间,寺中还立有石碑1统。前殿内明间有关帝泥像1尊,正殿内明间砖座上有如来佛像1尊,观音站像1尊,均是石雕,另有瓷观音带花座1尊。这里泥塑、石雕、瓷观音被称为寺中的“三绝”。
极乐寺也有尼姑庵之称,这里有带发修行的尼姑。极乐寺胡同就是因寺而得名。此寺在日伪时期曾做过万字会办事处,1949年为青龙桥乡政府驻地,1958年是大有庄生产队队部。现存旧址旁的一棵老槐树是极乐寺的历史见证。
2008年6月14日,极乐寺10号院内,正在盖房的一户人家,突然铲到一个奇怪的东西,仔细查看时却发现是一座无头佛像,施工人员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海淀区文委。经过文保工作人员鉴定,这座佛像是清代文物,属于历史上曾建于此的极乐寺。6月16日北京青年报登载一篇题为《北京市大有庄极乐寺出土清代无头佛像》的报道。报道说:“这个佛像也是目前极乐寺出土的唯一文物,所以对于了解这间寺院的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是一尊带基座的坐佛,整体大约一米高,除了没有头部,其他部位保存相当完好,连佛像身上红色的袈裟、绿色基座上的彩绘都清晰可见,整尊佛像是由上等的汉白玉整块雕成。海淀区文物管理部门高二跃同志介绍,从这尊佛像出土的位置看,他们怀疑这尊佛像有可能就是寺院里的主佛像。他说:“我们之前就知道这里埋着一尊佛像,佛像是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头部,然后被红卫兵就地掩埋了,至于埋在大有庄什么地方一直不知道。现在基本可以肯定,这就是我们在找的那尊佛像”。目前佛像已被海淀区文物部门保存,至于佛像的身份,尚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
《300年神韵未改的小村庄》的记者曾随大有庄杨春林先生沿一间发廊边狭窄的小过道走到一户旧民居的门口,搬开一堆门板,便看见一块镶在墙上的黑黑的“木板”,仔细查看才发现这是一统石碑,上面记录着捐建庙宇的商户名单。转过一条小过道,一座高大庙宇的山墙显露了出来。这就是记者见过极乐寺后,又看见路旁一个小棚子下的一个不大的石鼓,上面有些破损。杨春林先生说,十多年前他看到上面有“圆明园安佑宫”字样。
据杨春林先生介绍:极乐寺内前、后殿目前保存较完整。原样的油漆彩画,虽经风雨沧桑至今色彩依然鲜艳。园匠捐资修寺碑是目前唯一的存有圆明园工匠活动的碑记。极乐寺石刻,镶嵌在极乐寺内大殿,前廊两侧墙上共2块,长90厘米,宽40厘米青色沉积岩。由于有一块障碍难除,无法捶拓,所以在这里只记一统刻石内容如下:高开亭助银一百两,雷子助银一百两,聚顺木场助银一百两,天德木场助银五十两,广恩木场助银三十两,天利木场助银三十两,同和木场助银二十两,畢锦堂助银十两,柬善福助银四百零五两。共用木匠,工料银三百十八两七分,瓦作工料银三百七十二两四钱三分一厘,油作工料银百二十两整。开光使费银三十四两四钱七分九厘,以上通共用银八百四十五两有零。光绪丙申年六月毂旦立。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3180000166
大有庄极乐寺清青龙桥街道

重建于光绪年间的极乐寺现存两个大殿,原址搭满住房,屋顶翻修后失去原样。
檐下的彩绘依然十分鲜艳
极乐寺
极乐寺位于五塔寺东约500米处,临高梁河,在住宅小区“紫瑞嘉园”内。建筑年代一说为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所建,另说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所建。寺坐北朝南,原分3路,中路有山门、前殿、正殿及东西配殿。正殿后为达本和尚塔,东跨院是花园,有寄心斋、池塘等景观,西跨院为僧房。
位于北京极乐寺的国花堂,明朝时期就是观赏牡丹的好去处。尽管不是国花,但可能因为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牡丹花情有独钟,因而极乐寺内的牡丹园被命名为国花堂。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8943170000022
极乐寺明北下关街道
寺内曾有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创建极乐禅林记》碑,为大学士严嵩撰书。碑阳刻有明万历五年(1577)《极乐寺护持香火坟茔碑记》。今存正殿和正殿耳房。

1958年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调查研究组同意拆除极乐寺前殿泥质四大天王和弥勒佛。正殿木质佛像为明代雕刻,不得拆除,可移地保管。院内林木中露出的老房山既是极乐寺。
静福寺
静福寺位于碧云寺北1公里许木兰陀山麓。原名玉皇庙,俗称玉皇顶。明天启元年(1621)建玉皇阁,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吕祖殿,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改称静福寺。
该寺坐落于山腰约海拔200米处,由并排三座院落组成,有玉皇阁、吕祖殿、关帝殿等。存山门一座,无梁结构,歇山顶,石券门。中院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修殿后日岸记》摩崖刻碑。寺内还有明天启元年《新建玉皇阁碑记》碑、清雍正十三年(1735)《玉皇顶祭星圣会碑记》碑、道光三十年《建立吕祖殿碑记》碑,以及清代扩建关帝殿碑。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41180000151
静福寺遗址清香山街道

去往静福寺的古香道


跨涧古桥


单孔石拱桥侧面

静福寺山门


门额“静福寺”

山门后身的两棵古树

中院的摩崖石碑


寺庙附近有趣多民国时期刻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