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017-06-30 06:18:56)
标签:

法华寺

福胜寺

功德寺

北辛庄关帝庙

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法华寺

 
       法华寺位于海淀区法华寺路,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相关历史记载甚少,应属私建。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8933170000043 法华寺明紫竹院街道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海淀区文保牌
 
       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后,1928年成立的北平特别市举行了北京建市后的第一次寺庙登记,当时共登记寺庙1631所,据北京市档案馆整理的《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中有关“法华寺”的记载:“坐落西郊三分署法华寺村二号,建于明万历年间,属私建。本庙面积东西宽约一百六十余工尺,南北长约一百六十五弓余,内有果园地十二亩,坟地三座约四十八亩余,又西院田地十七亩六,房屋共五十一间,由海静自行管理。庙内法物有天王殿内弥勒佛一尊,天王四尊,铜质,韦驮一尊,大殿内三世佛三尊,罗汉十八尊,东殿菩萨三尊,西殿护法一尊,铜钟一口,大小铁磬五口,小铁得炉两个,木质五供一堂已残,供桌一张。另有柏树两棵,大槐树三棵,大小树八十一棵,石宗牌一座。”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1936年,北平市政府训令社会局转饬内政部咨《寺庙登记规则》进行北平市寺庙总登记,当时共登记寺庙1037所,该寺仍有记载,为僧庙。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山门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寺内建筑改作中央民族学院附属幼儿园,不开放。
 
 


福胜寺遗址
 
       福胜寺位于苏家坨镇台头村,当地人俗称“西庙”。创自唐朝,历经宋、元,明正统、万历及清嘉庆年间重修过。上世纪30年代,曾是妙峰山香客歇脚的茶棚,南北厢房曾由茶棚主办者修理。后做台头村小学及西山农场养鸡场办公室,现为西山农场物业管理中心。
       寺庙坐西朝东,原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韦驮殿、二殿及后殿。山门为门楼,两侧有角门;韦驮殿、二殿各为三间;后殿为三正两耳。二殿前南北各有朝房五间,韦驮殿前南北各有配殿三间。
       现在院落格局尚存,山门、韦驮殿及后殿已夷为平地。二殿的两侧山墙、台基为原貌,北朝房台基为原貌(一排五间进深相同);南朝房台基为原貌(东侧两间有退台);南配殿台基为原貌,其余均已改观。二殿前有台阶五级,韦陀殿前有国槐两株。后殿前有井一眼(现已填埋)。现在在二殿的西侧,实际在院外,南北有银杏树两株,均为一级古树,北株胸径2米,南株略小,应为此寺古老的遗迹和见证。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8801210000245 福胜寺遗址待定苏家坨镇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二殿的两侧山墙、台基为原貌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二殿的北朝房台基为原貌
 




功德寺遗址
 
       功德寺遗址位于颐和园西侧青龙桥以西,现海淀区学校后勤管理中心。功德寺原名大承天护圣寺,建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寺内建有行宫,为元朝皇帝驻跸之所,并供奉有元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的御容。寺前的湖中建有三台,传说是元朝皇帝的钓台。元朝至正初年,该寺毁于火灾,随后重修。大承天护圣寺是元朝该地区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寺院。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1210000281 功德寺遗址待定四季青镇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大承天护圣寺重修,更名为“功德寺”,仍建有行宫,明朝宣德帝、嘉靖帝均曾在此驻跸。嘉靖年间以后,功德寺转衰。清朝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功德寺奉敕重修。乾隆帝赴清漪园时也去功德寺拈香。功德寺是清朝北京9座满族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且由理藩院管理。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断裂的匾额已修复

        清末民初时,功德寺逐渐败落。建国后在寺庙原址建玉泉山中学,从此功德寺只留下了地名,地上物除一只山门石兽(现存放在石刻博物馆)外皆无存。前几年海淀区教委在此施工时挖出了功德寺山门前的另一只石兽,还有功德寺山门门额、山门拱券石和乾隆题诗的御制碑等,现已摆放在院内花园。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乾隆御碑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新出土的石兽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原功德寺石兽,现存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精美的门拱券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北坞公园展示的功德寺匾额说明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北辛庄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香山北辛庄28号(从香山汽车总站去往香山北门的路上),建筑年代清。关帝庙如今只剩下山门,其他皆无存。不过有趣的是山门门额,上书“供奉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灵关圣大帝”,这是清代皇帝给关羽的十个字的封号,在一个门额上题刻十六个字,在其他关帝庙门额上还未见过。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803210000139 北辛村关帝庙待定香山街道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海淀区文保牌

       从门额上的封号可知此关帝庙应该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之后,或者是道光八年之后大修时重新更换门额。清以来顺治皇帝在顺治九年(1652年)时首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和雍正没有加封,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追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嘉庆皇帝于十八年(1913年)加封“仁勇”,道光皇帝于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威灵”。门额上的封号止于“威灵”,所以说关帝庙应建于道光年。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其实清代皇帝只有咸丰帝对关羽加封封号作为频繁,其曾经对关羽加封过四次(分别于咸丰二年、三年、六年和七年),分别是“护国、保民、精诚和绥靖”,这大概和国家当时动乱有关。同治九年(1870年)同治帝加封“翊赞”,光绪皇帝于光绪五年(1879年)加封“宣德”。清朝入主中原后的十位皇帝只有康熙、雍正和宣统没有加封过关羽,其余均七位加封过。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有清以来,清代皇帝加封关羽封号多达二十六字,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灵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笔者2016年初冬访时正在修复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正殿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西配殿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东配殿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29、海淀区的寺庙(十四)
2017年再访时大门上新加牌匾,据说已被私人承租不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