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森林公园内有四座寺庙:
鹫峰森林公园位于北清路的西尽头,为3A级旅游景区。公园自然环境优美,山势陡峭,山峰林立,山石神形兼备。园内最高峰海拔1153米,鹫峰主峰海拔465米。远望鹫峰,山峦上的两座峰相对而立,宛如一只俯冲而来的鹫鸟,栩栩如生,由此得名。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6.4%,共有陆地植物684种,昆虫种类800余种,还有狍子、稚鸡、野兔等多种小动物。
朝阳观音洞
据说,以前经盘山古道去妙峰山叩拜“金顶”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这年夏天,骄阳似火,香客们走到此地时,都酷热异常,饥渴难耐,纷纷在此休息。忽然间浓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香客们因无躲雨之处,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又冷又饿,狼狈不堪。这时恰逢观音菩萨巡游路经此地,见此情景,遂发慈悲之心。只见她轻轻拂袖,右手轻指山腰平地,此处顿时现出一洞,洞内摆满了美食和圣水,香客们于是饱餐一顿,又避过了大雨。人们知道此乃仙圣驾临相助,纷纷叩首谢恩。从此之后,香客们路过此洞,都会虔诚地上香朝拜,谢菩萨恩赐。后人为了纪念观音菩萨,便把此洞取名为“朝阳观音洞”。
响塘庙
响塘庙位于鹫峰森林公园东门南侧。原是清咸丰年间宫内太监养老之所,名福顺寺。相传“响塘庙”一名是由慈禧太后所赐。
据咸丰九年响塘庙碑记:“北至香道,南至闵姓、郝姓及河滩中心,西至响塘、佛殿三层、山门、客堂群房共一百三十余间。”庙中建筑系仿照我国传统寺庙兼有园林之形式进行布局的,前庙后园之制,建筑空间布局约占整体三分之一,有开阔的自然空间。院中央东侧,建有两卷鸳鸯式戏楼一座,前部为台,后部为演员化装房,庙盛时期每年中秋,从京师请名伶戏班演戏三天。园中辟有菜园、果园,既绿化了园区,又获得经济实用价值。后来,就连七王爷也被这里的风光美景所诱惑,经常来庙里避暑消夏。
目前响塘庙按照原有格局重新修建,成为公园管理处办公区。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80000212
响塘庙清苏家坨镇
海淀区文保牌
响塘庙全景


山门
一进院北偏殿
一进院正面
后殿前石碑
消债寺
消债寺建于民国十九年,乃耗巨资凿山成平台而建。现如今,此寺原貌已在文革时被毁,但其当年的雄峻威武之姿,仍依稀可见。如今好多背负债务寻求解的人,都会来此祈祷。
秀峰寺
秀峰寺由太监高公让与住持僧智深修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至正统二年(1437年),皇帝赐名秀峰寺,清末寺庙荒废,无人居住,殿宇渐塌。
民国初年(1911年),刘仲鲁、宝瑞臣等人借这个寺,稍加修复创建鹤群社。民国十四年春(1925年),王秀真道士出钱买下这个寺,十五年(1926年)又买下寺外山场,随后把这个寺改名修真观。十七年(1928年),张义恭死,修真道士离去,于是以秀峰山为别墅的林行规买下这个寺院和山场,并废除观名改为寺,并宝瑞臣先生题其额曰秀峰古刹。1926年被律师林行规购后改建为秀峰山庄。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秀峰寺和地震台成为游击队前哨根据地。1944年,在秀峰寺建立平西情报站,站长梁波。1945年,在秀峰寺创建新闻要报,共三个月发行约30期,社长赵凡。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70000213
秀峰寺明苏家坨镇
在抗战胜利后,贝姓法国籍医生有一女患了肺病,其中国妻子身体虚弱,他便在阳台山北麓建贝家花园供妻女疗养之用。当时北安河村和大觉寺都有伪军活动,为掩护平西情报站的活动便挂上法国国旗,直到情报站最后活动止。
后来秀峰寺的主人像:林行规
林行规生平简介
秀峰寺寺门
林行规亲笔题写的匾额:秀峰古刹
进入寺门是一个四合院
正殿三间坐西朝东
殿前有一块石碑,阳碑首:敕赐秀峰寺碑
北厢房三间
南厢房三间
东厢房四间
东厢房后的一棵古松见证了历史
正殿后面的台阶通往高台上的殿房
从高台殿房旁的台阶又通往上一层的殿房
第二层高台南侧有一排朝南殿房
站在高台下望院落
1928年林行规捐出秀峰寺旁山地建立地震研究所。西山鹫峰地震台是中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于1930年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不仅是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座地震台,也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地震台之一,开创了中国地震研究的新纪元,也见证了中国地震研究史。
北京市文保碑
海淀区文保牌
地震台简介
与鹫峰公园相连的阳台山景区内有:
金仙庵
金仙庵位于阳台山景区,建于高台之上,坐西向东,台前有二层小楼的龙王庙和金鱼池。池中锦鳞游泳。东南林中有一座方亭,俯临大壑。寺前后两进,三层殿宇。前殿为大雄宝殿,供释迦、文殊、普贤。后殿奉玉清,北配殿供刘备、关羽和张飞。金山寺始建无考,明正德年间重修,今存重修残碑一块,记“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都察院御史,东御史政干徐宪篆。妙峰山陟而上之赐名也,山岭则金山寺也。寺之兴建始末世远,莫可考。其他幽谷,人迹罕至,明正德壬申士特建圣寿山”。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8933170000215
金仙庵明苏家坨镇

金山寺,又称金仙寺。仙与山二字相近,人居山中即为仙。相传清慈禧太后的表妹金仙姑娘,因婚后家中不睦,削发为尼,隐居修行,并重修此寺,故易名“金仙庵”。有别于玉泉山北的另一金山寺。“冷泠钟磬音,金口惬幽寻,溪绕芙蓉殿,山开薝卜林”,说的即是玉泉山金山寺。

金代章宗时期,享有盛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中香水院(法云寺)、清水院(大觉寺)都在阳台山一带。当年的金山寺青山环抱,池水盈门,树古泉老,石拙苔陈,有学者认为,阳台山金山泉之金山寺即金章宗金水院。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纵火毁庵。除山门外,原有建筑已无存。近年,依遗址实地勘察复建,从遗址的平面看,此地有两处房基痕迹。一处在金山泉眼西侧的高台之上,基址坐西朝东,于此复建金仙寺。另一处在平台小广场北侧,基址坐北朝南,北院似是生活区,为僧寮、香积厨、斋堂、茶房等僧人居住之所,在此复建金仙庵。

金山寺素以“三绝”闻名,第一绝为公孙林,公孙树即银杏,俗称白果,是著名的植物活化石。入山门殿,寺前院尚存两株古银杏,雌雄两株对峙,直径近2米,约有七八百年树龄。寺前银杏成林,寺后山石有吴稚晖题篆“公孙林”。第二绝为金山泉,因寺后山峰名金山而得名,金山泉是北京西山名泉之一,金山翠碧幽谷,金水泉冽,泉水清凉绵甜,沁心脾。据当地居民回忆,解放之初金山泉水流巨大,在泊岸的石阶处形成瀑布,二三里地之外就能听到“哗哗”水声。第三绝为玉清殿的关帝爷,关公塑像体形敦实,目光严峻,双手抱笏,仪态矜持,现已无存。又有金山四大名产之说:银杏、牡丹、玉兰、泉水。

金山泉如今已是西山为数不多的丰水泉

金山寺院外正西山坡上有清代光绪年间悟璋和尚的覆钵式砖塔,绿琉璃莲花瓣镶嵌在塔身上,别致夺目。
今天的金山泉之金山寺景区包括金仙寺、金仙庵、朝阳院、古香道等。金仙寺北金仙庵,金仙庵门前就是妙峰山中北路古道。妙峰古香道曾是旧时人们去妙峰山进香的主要道路,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北道最为繁盛。古道全程共20公里,其间有5个茶棚,金仙庵是中北道上著名的天津崇修堂茶棚。有碑记清同治九年(1870年),钟粹宫太监范平喜曾修此道和金仙庵茶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