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游客小余
游客小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378
  • 关注人气:2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2016-10-16 06:48:58)
标签:

干面胡同61号四合院

北总布胡同2号宅院

盛芳胡同1号四合院

东总布胡同53号宅院

北总布胡同12、24号四

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干面胡同61号四合院
 
       干面胡同61号最早是皇太子载淳(同治皇帝)老师、清代大学士李鸿藻的宅第。抗日战争前是原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文翻译,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岳父的宅院。解放后为社会科学院宿舍。该院先后住过研究先秦史教授王煦华、历史学家顾颉刚和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
       李鸿藻(1820-1897年),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同治元年,擢侍讲,深受西太后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光绪二年,命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光绪二十三年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入祀贤良祠。
       顾颉刚(1893-1980年),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1955年,开始标点《史记》。1956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7年,发表《息壤考》。1958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禹贡注释》。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建国后,顾先生应毛主席,周总理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1年1月光明日报文章称: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中,顾颉刚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大师。古史辨派将与乾嘉学派一样,作为古典学史上一个特殊段落的标识,永远载入中国学术史中。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东城区文保牌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大门后身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垂花门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北总布胡同2号宅院
 
       北总布胡同2号宅院原来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1918年用兴建协和医院的剩余建筑材料为其父母建的住宅,他们直到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才离开这里。抗日战争后期,该宅院被日本人霸占,直到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1月,该宅院成为军调部国民政府代表驻地。1947年2月至1948年,孙连仲在此居住。后来被龙云家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定一在此居住,陆定一逝世后该宅院仍然归龙家。
       该宅院坐北朝南,现存的建筑面积将近1000平方米。该宅院西墙中南段有一座大门。大门南侧有座四角攒尖顶方亭。院子内的房屋非常少,北部是一栋中西合璧式房屋,位于五级水泥台阶上,平面呈“工”字形,混凝土结构,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中式大屋顶,四角采用四角攒尖顶,中间采用庑殿顶,都是灰筒瓦屋面。南部的中间为一露台。院内有苹果、海棠、槐树等。庭院的甬路呈“S”形。院内散置石观音、石狮等,西南地面上有石刻圆形龙纹。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北京市文保碑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东城区文保牌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盛芳胡同1号四合院
 
       盛芳胡同1号院是有关四合院的书籍中经常介绍的精品四合院,为二进院落,没有垂花门。大门有精美的门楣砖雕,还有较大的方形门墩儿。
       盛芳胡同1号为如意门的宅门形式,其挂落部分是以自然花草类题材为装饰,雕有梅、松、牡丹、兰、菊等精美图案。这种以自然花草类图案为题材再赋予一定的寓意,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惯用手法,也经常被如意门以及其他形式的宅门所广泛使用。挂落之上为冰盘檐。冰盘檐分若干层,呈细长条状,砖雕小巧精致,图案样式丰富,一般以花草、锦纹样式居多。盛芳胡同1号如意门的栏板和望柱,雕以青铜器具、宝鼎、瓶、炉以及博古案等博古图案,构图典雅,书卷气浓厚,给人以高雅脱俗的文化享受。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东城区文保牌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东总布胡同53号宅院
 
       东总布胡同53号宅院最早为一个大杂院,二十世纪30年代重建此宅院。这个院当初是时任北京铁路局长陈觉生的宅子,后来成了警察署的办公地点。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协,在此办公并设有宿舍,丁玲、周立波、张天翼、邵荃麟等文人名人在此居住过,现为国家某机关办公用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宅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门一间,设在中间,灰筒瓦,绘苏式彩画,门旁有一对高大的抱鼓石。门内一组圆形假山喷水池代替了传统的垂花门位置,划分出一、二进院落。大门两侧各有倒座房三间,通过北向廊子与二进院相通。二进院内北房三间,硬山顶筒瓦屋面,东西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硬山顶合瓦屋面。三进院内的北房为二层中式,建在高大花岗岩基台上,面阔五间,为歇山顶绿琉璃筒瓦屋面,檐下混凝土制一斗三升斗栱,前带三间抱厦,亦为歇山顶。室内有饰寿字纹样的井口天花,步步锦窗棂,院东西两侧有爬山廊,与后楼前廊相连。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东城区文保牌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北总布胡同12、24号四合院
 
       2012年4月9日《新京报》报道:1931年至1937年期间,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现为12、24、26号院)曾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这一时期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时期。他们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了对梁林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通报称,该局已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专题研究了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保护问题,并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在建设规划上确保院落得到保留。2012年1月27日,梁林故居被部分拆除,但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
       2014年3月,媒体报道:近日,记者重访梁林故居旧址,看到除了2012年紧急修复的几间倒座房(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原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起的三层小楼已拆迁完毕。东城文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梁林故居复建方案现已基本定稿,将以林徽因手绘稿为依据,在原址上整体完全复建。关于梁林故居“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似乎已告尘埃落定。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北总布胡同12号仅存街门,后面为拆迁工地。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158、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五)
2016年访时24号院复建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