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锦花园胡同14-18号四合院
什锦花园胡同,明朝属仁寿坊,西端称红庙街,东端为适景园。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园内亭台楼榭,高柳老松,干直健壮。另堂池三四亩,堂后一槐,四五百岁矣,身大于屋半间,顶嵯峨若山,园曰适景,都人呼十景园。为京师著名私家园林。此园在今胡同东端北侧,园的最早主人为朱能。他因辅助明成祖朱棣有功被封为成国公,历代世袭,到崇祯年间他的后代朱纯臣还总管京营。李东阳、袁宏道等人都曾受邀游适景园,并写诗赞美。李东阳曾写诗赞美园内古槐曰:“东平王家足乔木,中有老槐寒逾绿。拔地能穿十丈云,盘空却荫三重屋。”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花园。清末荒废。据《故都变迁纪略》记载:适景园为明成国公花园,久废,其巷仍名适景花园。民国后沿称。北洋军阀吴佩孚住过适景园旧址。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

东城区文保牌
14-18号院平面图

院内说明
什锦花园胡同43号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现胡同内43号院是民国时宏仁堂老药铺旧址

东城区文保碑

二进院正房及两侧耳放

主院西厢房


主院正房及两侧耳房

正房西侧


正房西侧穿堂通往三进院

三进院后排房

西耳房

东耳房
什锦花园胡同19号四合院
什锦花园胡同19号四合院是一组清代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院落。现存建筑形制为,广亮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檐下施以苏式彩画,檐柱带雀替。大门两侧有八字墙,门内有照壁。西侧四扇屏门,内为一进院,有倒座房六间,院内四周有围廊,廊子带座凳栏杆。北面过厅五间,明间北出抱厦一间,两侧带耳房,东二间,西一间,门窗上均有铜包页。二进院正房五间,带前廊,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抄手游廊连接各屋。正房内木装修有碧纱橱、花罩,均为高浮雕丹凤牡丹图案螺钿镶嵌,颇为精美。第三进院有后罩房五间。该宅院主要建筑均为硬山顶合瓦鞍子脊屋面。
此宅院,曾为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在北京的住所,现为单位宿舍。

东城区文保牌
嵩祝寺西巷4~6号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东城区文保牌
在崇祝寺西巷西侧2-6号院的现院门一字排开
2号院门
4号院门
6号院门
由图可见2号院处于崇祝寺西巷与三眼井胡同的交叉口,以前的院门开在三眼井胡同北侧,现被杂物封堵。

北侧院门被封堵


院门上的精美砖雕还历历在目
南吉祥胡同11号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东城区文保牌

迎面是一座小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