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四合院(十二)
方家胡同13、15号四合院
方家胡同13、15号院为乾隆帝第三子永璋的府宅。《啸亭杂录》载:“循郡王府在方家胡同。”《光绪顺天府志》载:“王讳永璋,高宗三子,追封,今其后人载迁居之。”永璋死后无嗣,以成亲王永瑆次子绵懿入继,光绪间传至镇国公载迁及其子辅国公溥葵。据有关调查资料记载,清末状元洪钧曾携名妓赛金花在此居住,民国时此宅还曾是著名汉奸、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的住所。
王府原由三路大型四合院组成,占地广阔,现已残毁过半,剩余部分也大多经过了重修,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路正中大门三间,左右带倒座房各三间,现西倒座房明间改为大门。大门之南的胡同一侧建有高大的砖砌照壁一座。入第一进院,有正房五间,前后廊硬山顶建筑;东西厢房各三间,南面另各带耳房一间。第二进院格局大体类似,五间前后廊硬山顶正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另加一间耳房。二进院之后的建筑面目全非,建有一幢四层半的教学楼。
西路现存一座三进的院落,从中路入口左侧拐入其倒座院,往西入第二进的狭长小院,再入垂花门进其主院,相对完整。有正房三间,前后廊硬山顶建筑,进深较大,院两侧各有厢房三间。院后的原有建筑尽失,分别建有四层和五层的办公楼。
东路大门一间,位于东南角,左右各有倒座房八间和一间。入门设有照壁,院北中央建有一座垂花门,门前有小石狮一对,雕刻精制,可惜胸部以上被砸毁。第二进院正房五间,前后廊硬山顶建筑,左右各带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带有前廊,其南各有耳房一间。整个院落环以抄手游廊。第三进院呈正方形,北有正房五间,前后廊硬山顶建筑;东西厢房各三间,带有前廊,其南各有耳房两间。全院也环有游廊。再北的建筑基本不存,唯有最北处尚有后照房一座,共有十间,带前廊。
以现存建筑对照乾隆《京城全图》(此部分有残缺),可以看出,目前中路缺失了北部一进院落,西路只保留下第二进院子,东部全部都是后来所建的大宅门四合院,而中路、西路也已经经过多次重建和改建。现状中、西路为单位使用,已经过修缮;东路部分还保留着较多的原有建筑,但相对破旧,被多户居民占用为住宅,有局部的改建和添建。
方家胡同口的标牌中说明13、15号为清代循郡王府

方家胡同13号院

东厢房

二进院

正房

西厢房

东厢房
15号院:
北京市文保牌
交道口北头条27号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东城区2013年文保牌
北锣鼓巷93号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东城区2013年文保牌
交道口北头条11、北二条22号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东城区2013年文保牌

交道口北头条11号大门

交道口北二条22号大门
国祥胡同2号四合院
国祥胡同2号四合院原为最后一代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扎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府的一部分。那彦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袭亲王,辛亥革命(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后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售给金城银行和精神病院等处。现为单位及学校等使用。

北京市1984年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