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2016-06-23 12:12:09)
标签:

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

清炮局建筑遗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清末自来水厂旧址

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
 
       迎宾馆是特聘美国建筑师按西方样式建造,主楼二层,楼上有可容五百人的礼堂和一些客房,楼内设有地下厨房及餐厅。以后西部又建一大楼,两楼之上有天桥相通。庭院宽敞,古树繁茂,大门内有精巧假山。迎宾楼之精美华丽在当时罕有。后将其西侧之双忠祠也并入。但迎宾馆未使用多久,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凯初担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以此作为办公处。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来京,被安排在此下榻,接见记者,发表演说。孙中山先生离京后,外交部即从东堂子胡同原总理衙门迁入迎宾馆。
       建国初期这里仍为外交部使用,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全部拆除,新建了宿舍,只留下一座孤立的西式大门。这座迎宾馆大门为仿西方凯旋门式,整体由灰砖砌筑。体量为品字形,两侧部各有一对立于基座上的石制壁柱,柱身粗壮,无凹槽,有柱础,柱头为爱奥尼式,其上为灰砖砌的檐部。中央为大门洞,洞口上石制水平腰线与两侧壁柱连通成一体。上部灰砖墙上有石砌拱券与两侧檐口相连,成为重要装饰线脚。屋顶为半圆形穹窿,上立旗杆,四周为石制透空栏杆,四角砖砌墩子上立石圆球。大门南北立面完全一样,门洞两侧为门房。大门外两侧有八字墙,门前曾有一对石狮。该大门被废弃后,石狮被移到它处。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城区文保牌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说明牌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大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大门内侧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下马石1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下马石2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第。咸丰四年(1854)改为铁钱局公社。咸丰十一年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原大门改建为衙门式大门3间,增添影壁1座,改头层二门为牌坊样式,二层门改作3间敞厅。同治元年(1862)在衙门院内东侧设立京师同文馆,称“东所”,培养外语人才,第二年同文馆又添设法文、俄文馆。光绪元年(1875)在西部院内添建一些房屋,为出使各国大臣留住,也是各部院大臣接见各国使臣的地方,称西所。光绪二十七年改称外务部。民国初年,又改称外交部。1949年后,此地为公安部接待站和宿舍。1985年将原建筑基本拆除建楼。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京市文保牌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京市说明牌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处清末民初仿欧洲古典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平安大街北侧张自忠路3号院(原铁狮子胡同1号),该建筑皆建于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其前身为清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该建筑群由英国留学的中国建筑师沈琪主持设计,由中国营造厂施工建造,于1907-1909(宣统元年)年建成。共有主楼和三组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和营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该建筑群是晚清最高的军事指挥系统单位,并在中华民国时期作为袁世凯和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并于1926年在门前见证“三·一八”惨案,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国家级文保碑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京市说明牌:
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京市说明牌:三一八惨案发生地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城区说明牌: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城区团委等单位立碑:三一八惨案发生地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这里原先曾经是满清皇室的王公府第,西侧为顺治第五子常宁的恭亲王府,东侧为雍正第五子弘昼的和亲王府,到清末时王府已递降为公府,分别由两府后裔承熙、溥廉居此,因此两府被时人称为承公府、廉公府,再晚则又分别称为德公府(承熙孙德茂)、毓公府(溥廉子毓璋)。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王府大门还很有气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大门对面的照壁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门前石狮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光绪32年(1906年),大清实行“新政”,设海陆军2部,这里成为晚清最高的军事指挥系统单位。
       整个建筑群由主楼和三组风格各异的楼群组成,一进大门看见的就是主楼,其为巴洛克式砖木结构灰砖楼,中部三层,两翼两层,周身砖饰精雕细琢,极为繁杂细腻、华丽考究。主楼的两旁各有一组风格相同的建筑,东是原海军部,西为原陆军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从西南侧看西楼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从东南侧看东楼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楼正面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建筑细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924年,段祺瑞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设执政府于此。1926年3月,在执政府门前发生著名的“三一八惨案”。此后该地仍为各种重要军政机关的所在地,“七七事变”前,为宋哲元二十九军军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所在地。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这里成为日本华北驻军总司令部。1949年后该地划归新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使用。目前西院仍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区,东院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日、俄、亚太、拉美、西亚非等多个国际问题类研究所的办公地。
       因不得入内,笔者在东院门口向内拍两张。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在清陆军部和海军部主楼后面还有多座西洋建筑,似为配套住宅。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这个建筑群承载了很多历史要素,建筑本无阶级属性,不会因意识形态而改变,它的价值就在它曾经担当了很多过往。
 
 




 
清炮局建筑遗存

       清炮局建筑遗存位于炮局胡同21号,始建于清代。原为清代收存军械及废炮的场所,清末改为监狱。抗战时期,成为日本侵略者关押中国“要犯”之地。1934年,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被监禁并就义于此。现存建筑包括两排民国风格的硬山房,均坐北朝南,面阔七间。北、东、南三段灰砖院墙,墙内现存日本侵略者营造的碉堡三座,砖混结构,平面成圆形,外立面分布小平券瞭望口和射击口。
  清炮局建筑遗存是北京抗日战争重要实物遗存,为解密日伪军政机构、监押设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清炮局建筑遗存现为北京市公安局下属单位使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南墙(可见墙头上铁丝网)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西墙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墙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墙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墙与北墙拐角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南墙与东墙拐角处碉堡1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碉堡1细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第二个东墙与北墙拐角处碉堡2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墙中间的碉堡3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碉堡3细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墙中间的碉堡4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墙西侧的碉堡5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碉堡5上的射击孔


 

 

                                             清末自来水厂旧址


       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位于东直门外香河园大街3号,旧址原名京师自来水公司,筹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1908年4月)。鉴于北京城内浅井水质不好及救火无水,经朝廷批准,以国有股二百七十万元筹建京师自来水公司。1908年4月动工在东直门外香河园建厂,1910年1月竣工,开始分段供水。”
       清末自来水厂是北京市极富特色的一处文物古迹。在新中国成立前,它是北京市唯一一座自来水厂。由此可见其独特与珍贵。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城区文保碑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门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自来水厂旧址博物馆旁复建的院落牌坊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蒸汽机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老蒸汽机房,砖混结构,大门用粗大壁柱装饰。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房内“装有卧式双动活塞蒸汽机两台……驱动两台水泵……经过消毒的水通过机泵泵入水塔,靠重力流输送到供水管网”。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机房东南角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机房西北角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机房后身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来水亭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来水亭建于1910年,用于接受孙河取水厂原水,消毒后送入厂内清水池。该亭为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欧式风格,砖石结构,圆柱形,地上两层,穹顶,二层以下建以围廊,围廊由十余根石柱支撑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石柱细部1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石柱细部2
 
聚水井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聚水井,位于来水亭西侧,建于1939年,内有五口水源井,其井盖、井锁都是原物。当时的自来水局为了取用地下水,开凿了五口水源井。五口井的井水汇聚于此,经过消毒后流入清水池。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更楼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更楼始建于1908年,守夜人可在此观望与休息。自来水厂曾建有两座更楼,一座位于蒸汽机房西南,另一座(图示)位于来水亭东北,为近年复建。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汽机房烟囱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汽机房烟囱,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八角形,采用糯米灌浆手法建造,是蒸汽机锅炉的排烟道。1931年自来水改用电力运行后,烟囱及锅炉停止使用。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烟囱西侧空地展示了过去人们用水的几种方式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公用水站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2、压水机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3、辘轳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旧厂房的区域还陈列着许多近现代的供水机械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储气罐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铸铁弯头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百年纪念石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水塔地基遗址模型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水塔地基遗址

       水厂另一处遗址位于水厂办公旧址西侧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更楼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第四号井户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2016年初在水厂旧址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以全新面貌亮相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以前博物馆多以历史资料展示为主,为了更好地向市民科普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理念,重新定位和打造了自来水博物馆。新馆二层的通史馆和以前的旧馆相比,展示了更多从未面世的珍贵历史资料。比如,1908年3月,当时的农工商部奏请慈禧和光绪皇帝建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馆内展出了当时的一枚官印。同时还展出了从1908年到1999年自来水公司每个时期的20枚印章。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资料墙,上面张贴的是公司早期的职工登记卡,卡片上详细记录了职工的薪金、任职、奖惩等情况。职工不仅有国内知名大学的大学生,还有日本、丹麦等国家的外聘员工,其中月薪最高的有两三百大洋,最低的只有几块大洋。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水厂办公旧址
   
        自来水厂办公用房,原为一进四合院。其“大门三间……灰砖清水墙,建筑形式为西洋折衷式,当心间为砖拱券大门,两侧为半圆壁柱,大门上方为镶匾额的女儿墙,女儿墙上方为曲线山花和旗杆。大门两侧各一间,用壁柱和拱券窗装饰”。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院落模型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办公旧址门房的前脸牌坊保持原汁原味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门房后身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前院西房及二进院南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南房后身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二进院正房及东西厢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正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正房后身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西厢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厢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明代井口石位于后院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跨院北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东跨院东房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120、东城区的近代建筑(五)
办公院落东侧面
  


 

总目录:  

序号

名         

北京饭店初期建筑、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驻地、政治学会图书馆旧址、原真光剧场、民国陆军被服厂旧址

孑民堂、妇婴医院、欧美同学会、东皇城根电话局早期建筑、长春别墅

协和医院护士楼、协和医院北院住宅群、协和医院南院住宅群、协和医院院长楼

当铺旧址、万庆当铺旧址、宝成当铺旧址、太医院旧址、小报房大清邮政局旧址

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清陆海军部旧址、清炮局建筑遗存、清末自来水厂旧址

豫丰钱庄旧址、源顺镖局、全聚德老门面墙、广和成粮店旧址、长巷三条1号近代建筑

北京电车修造厂、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信号所旧址、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