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寺庙(四)
多福巷法华寺遗存
法华寺遗存位于多福巷44号。明景泰年间建,为太监刘通之弟刘顺之宅,舍为寺。寺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中间山门两侧,还有东西大门二座,旁门二座。进山门为旗杆院,钟鼓楼各一座。甬道正对天王殿。第二层为大雄宝殿。第三层为毗卢殿。再后为大悲坛,该殿两旁有通道直通禅林院。最北为藏经阁,阁西为祖堂。进东大门迎门为影壁,过小院穿堂直入方丈院。
法兴寺
法兴寺位于金宝街51号。法兴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传为正德权宦刘瑾家庙。刘瑾(1451—1510年)明代宦官。旧殿位于建国门外盛芳胡同99号(原什邡院38号)。2002年东城区建国门内危改,由原址平行东移300米至此。
墙上有石刻介绍法兴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传为正德权宦刘瑾家庙。旧殿位于建国门外盛芳胡同99号(原什邡院38号)。2002年东城区建国门内危改,由原址平行东移300米至此。
福德禅林
福德禅林位于前门外罗家井胡同与前营胡同交界处,解放后门牌号为罗家井胡同23号。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3943180000025
福德禅林清前门街道
东城区文保牌
此庙原为私庙,坐北朝南,现存有后罩楼一座、西配殿及前殿各一间,另尚存前后跨院,院门石匾刻有三行楷书铭文,字迹古朴舒展,从右至左依次为“道光丙午 福德禅林 聚善重修”。大意应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农历丙午年)一位法名聚善的僧人募集钱财重修福德禅林。据此推测此庙至少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寺庙说明牌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一书关于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普查登记中对福德禅林曾有如下记载:福德禅林坐落于外一区罗家井胡同9号,始建于清初,道光26年重修属私建。庙内面积前院东西八丈一,后院东西六丈八,南北十丈三,东院南北七丈八,房屋共十九间半。现在只保存下来几栋房屋。
福祥寺
福祥寺位于福祥胡同25号(原10号)坐北朝南。据上世纪50年代调查,有寺门一间,硬山卷棚筒瓦顶,苏式彩画。山门三间,东耳房一间,西耳房二间,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天王殿三间,大式歇山大脊筒瓦顶。三踩斗栱,旋子彩画。大殿三间,庑殿式筒瓦顶,旋子彩画。在大殿前的甬路上,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的塔。庙内还有许多佛像及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造的铁磬等。天王殿前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黎珏《敕赐福祥寺改建山门碑记》碑,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侍讲沈寿和万历癸丑四十一年(1613年)大学士赵志皋撰的《重修福祥寺碑记》碑。

东城区说明牌
2015年1月26日北京青年报《南锣福祥寺
谁来认领》摘录:福祥胡同25号,是被很多人渐渐忘记的一个地址。在那里,一座古寺庙静默地坐落了数百年的时光。曾经香火缭绕,雕梁画栋,而今,追寻旧迹,竟难以辨认。福祥胡同因福祥寺得名,足以见其曾经的地位和名声。福祥寺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26年),宫中一武姓太监为了给明英宗祝寿,舍弃自家宅院修建了寺院,御赐“福祥寺”,寄福呈祥。雍正年间,因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驻锡于此,遂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沿着胡同走到深处,需要仔细辨认,才看得出这长满杂草的瓦片和漆皮剥落的横梁,竟是当年名寺福祥寺的山门。


横梁上的图案和字迹斑驳陈旧,有几条电线被扎成一束从门洞下面穿过,现代化的生活侵蚀了古寺的和谐与宁静。

过了山门继续前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被四周的民居紧紧包围,殿前的过道拥挤而杂乱。整个建筑是木质结构,木头上纹路清晰,柱子上多处出现裂缝,梁架有些变形。大殿外部的墙体上挂着一排电表和电箱。
天王殿的后面原来是个大殿。唐山大地震以后不久被拆了,建成了排房。大殿再后面还有个阁楼式的大殿,如今都已经完全看不到了。
关帝高庙
长巷五条这个胡同,在“文革”以前并不叫这个名字,原先的名字叫高庙胡同,原因是早先的关帝高庙就在这个胡同里。现在关帝高庙的文保牌挂在青云胡同,即关帝庙的后小门。正门的位置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前门外东侧很多,如薛家湾胡同的关帝庙,西兴隆街的崇贞观,北桥湾街的地藏庵等等,虽然都挂了文保的牌子,但院内破坏非常严重,仅仅能证明这个院落曾经有那么一个庙宇,但和现在的房屋没有任何关系。挂牌的目的,就是等着居民腾退,完后按着所谓的原图纸,在这个基础上重建。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 110103943180000027
关帝高庙清前门街道
东城区文保牌
从挂文保牌的小门向里望去,还能看到一个红色的大木头顶子,这就是早期关帝庙的一座偏殿,一座偏殿都有如此气势,可见其鼎盛时期,这座关帝高庙是何等规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