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古代建筑: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毗连,为元、明、清三代国学所在。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因定鼎南京,改为北平府学,永乐二年(1404年)又改为国子监,其后屡有修茸、扩建。雍正九年(l731年),在国子监南,今方家胡同内新建宿舍,为国子监助教官员及学生居住,俗称“南学”。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辟雍。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石经移到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1981年又在夹道加盖了屋顶;使石经得到妥善保护。

国家级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门票

大门东侧卧石标志

在太学门厅两侧墙壁上镶嵌的民国时期维修工程记录


示意图
国子监的大门坐南朝北,名曰“集贤门”;在其南北中轴线上还依次分布着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两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按规制集贤门南面是一块影壁。


影壁
大门两侧各一座额题“国子监”的牌坊

西侧牌坊

东侧牌坊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

门外全景

集贤门

进入集贤门,其左右各有一座井亭。


东井亭

西井亭
前院的东西两侧开有持敬门、退省门。


持敬门



退省门
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道门
太学门
太学门后面的琉璃牌坊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琉璃牌坊
乾隆题字1
乾隆题字2
琉璃牌坊后面的鲤跃龙门雕塑,顶上的油彩已被无数前来祈福的考生和家长摸得不见踪影。
辟雍,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建在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辟雍殿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
辟雍
辟雍殿内景,皇帝坐的龙椅摆放在殿的正中间,椅子前的书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乾隆题字1
乾隆题字2
乾隆题字3
辟雍北路正对彝伦堂
彝伦堂前的孔子像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是清康熙皇帝题。在乾隆皇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给皇帝。
彝伦堂
康熙题字
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

日晷
中院东西两侧的廊房也称东西六堂。
西廊房(广业堂、正义堂、修道室连在一起)
东廊房(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连在一起)
东廊房现设立了两个展厅,一个是“金榜题名”,一个是“国子监原状陈列展”
金榜题名展厅
彝伦堂西侧有绳愆厅,东侧有博士厅。
绳愆厅
博士厅
国子监中院的东西两侧还对称设有碑亭两座、钟鼓亭两座。
东碑亭
西碑亭
钟亭
鼓亭
穿过彝伦堂,即到中轴线建筑群的最后院落
后排院落大门
进入大门即是敬一亭,敬一亭初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是嘉靖皇帝下诏令专建的,名称也是皇帝亲自命名的。我国自古以来把四面开敞的带瓦顶建筑称亭,而敬一亭应属“堂”式建筑,嘉靖皇帝却偏把它取名为“亭”究竟是这位皇帝糊涂还是别有特殊用意,永远是历史之谜。
敬一亭
敬一亭左右分别是祭酒办公室旧址、琉璃学馆原址
祭酒办公室旧址
琉璃学馆原址
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现存于孔庙与国子监的夹道中的展厅。十三经是儒家的13部经典著作,全部共63万字。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碑刻是历史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乾隆石经展厅院落
乾隆御书大学碑
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可以考中高官之意,其中两棵有典故。
复苏槐
罗锅槐
国子监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始于隋,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把原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或“南雍”,把北京的国子监则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曾几次被毁,后经元、明、清历代君王多次修缮、扩建,才成现在的样子,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