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的古代建筑(四)
玉河遗址
玉河是北京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河,明代之前曾是漕运进京的通道。元代玉河称为通惠河,由郭守敬于至元三十年(1293年)修建完毕,主要用于漕运。基本上与元大都同时建成。自明朝开始,玉河自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起,经万宁桥后,先后经过今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胡同、北河胡同、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义路,最后流入北京内城南护城河。明永乐重建都城,水系改变,通惠河改名为玉河,漕运功能消失。明宣德七年(1432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正统三年(1438年)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至于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被改为暗渠最终填埋。
2002年北京市规划修复玉河河道西起什刹海万宁桥,向东南经平安大街,再向东至北河沿大街,全长1000米。先期确定修复玉河上段(什刹海万宁桥—平安大街),2011年10月,经过9年的研究、勘探、复建,700余岁的玉河重新亮相,北京城再现半世纪前“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
平安大街旁的国家级文保碑
澄清中闸说明
东城区文保牌
“通惠河玉河遗址”标石
著名文物考古专家徐苹芳为遗址提名
遗产区界桩
复建后的玉河水道,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复,自万宁桥起至平安大街下的东不压桥止,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水深1米左右。
河堤还重新修建了一处水榭、一处曲桥,四个挑台,使整个玉河风貌更加统一、完整,也为市民前来观景、休闲提供方便。
保护玉河遗迹最稳妥的方法,是回填埋藏大部分古河堤。因此,古河堤的复建过程中,部分采取了回填的方式进行保护。通过铺设防水毯,做好防水、防渗物理隔离处理,新河堤就建在回填的古河堤上方。
为了沟通玉河东西两岸的往来,新修了两座汉白玉石桥,这是雨儿桥,桥东(右)通往雨儿胡同。
靠近平安大街的是福祥桥,桥东(右)通往福祥胡同。
福祥桥下面的河闸现在关闭着,所以桥南这边没有水,二期工程修好之后应该是蓄满水的。
福祥桥南面为玉河遗迹展示区,考古发掘出的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玉河庵庙碑等,都按原状在这里向公众展示。
为便于游人参观,在玉河遗址处曾设立了“玉河遗址博物馆”标示牌,跨河架设了一道东西向的木栈道,后考虑到游客的承载量太大又拆除。


被拆除前的木栈道

横跨木栈道拆除后
遗址展示区主要包括玉河庵、东不压桥、河道排水等
紧挨福祥桥东南修复的是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前的玉河庵。玉河庵是为了专门祭祀旁边的玉河而修建的小庙。因为在玉河庵里修行的均为尼姑,所以也称为“姑子庙”。
玉河庵坐西北朝东南。上世纪50年代调查,其主要建筑为山门一间,硬山大脊筒瓦顶;正殿三间,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调大脊,安背兽;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筒瓦顶;后殿三间,大式硬山大脊筒瓦顶,调大脊,安背兽;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筒瓦顶。庙内原有两尊大佛像和许多小佛像,并有两座香炉、两块匾及一口钟。

1985年文物调查时,山门无存,仅留正殿和后殿,配殿已改建。这次重修玉河,玉河庵得以复建。
2007年对玉河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在河道中先后发现了玉河庵碑的碑首和碑身,但未发现碑座,该碑后经拼接并配碑座立于玉河庵门前。
该碑质地位汉白玉,碑额篆“玉河庵碑”,清嘉庆十三年(1808)立,碑阴额题“万古留名”,尽管部分碑文因风化侵蚀字迹不清,但还是印证了玉河庵与玉河河道的历史关系。
玉河庵碑旁还有一块夹杆石
距玉河庵西南50米有一座石碑。碑额篆文“李公德政之碑”。碑身上都是人名,估计是为李姓官人建碑捐资者。
重修玉河河道,把东不压桥的桥洞给露出来了,东不压桥原来叫东步量桥,始建于元,改为东不压桥是因为在其西边有座西压桥。西压桥位于北海后门与什刹前海之间,因明朝扩建皇城时,皇城北墙压在桥上,所以叫西压桥。而东步量桥没有被皇城压上,所以叫东不压桥。桥北有胡同,也因此桥得名。
图中这座小桥就是在东不压桥遗址上复建,距福祥桥南约50米。
东不压桥
此次挖掘时发现东不压桥桥面虽为元代砖石,但桥基却为明代城砖。专家推测,应该是明朝时这座桥梁曾大修,换过基石,才会出现这样混搭的特点。

元代砖石桥面

现在原状展示的是东不压桥北面的燕翅和部分驳岸
遗址展示区西侧地面有东西向两道水渠
南面的那道标为“一号排水道”,北面的这条标为“二号排水道”。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安定门地区东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东西全长680米,街宽12米。街道两侧现存许多文物古迹,较好地保留了老北京朱坊重叠、青槐夹道的街道风貌。680米长的街道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均为“二柱一间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形制。两座分别位于东、西街口,额题“成贤街”。另外两座位于国子监大门左右,额题“国子监”。街北侧东有孔庙,西为国学(国学监),体现“左庙右学”的规制。

北京市1984年文保碑

北京市说明牌

国家文物局铭牌

国家文物局立碑


国子监街东口的说明牌

国子监街西口的说明牌

国子监街东口

国子监街东、西口分别立"成贤街“牌坊,这是东口的牌坊。


国子监大门的东西两侧各立“国子监”牌坊一座,这是东侧牌坊。

国子监西侧牌坊


国子监街上的孔庙

国子监街上的国子监


国子监街西口的火神庙
国子监牌楼的东西两侧路边均有下马石碑,其上用满汉阴文雕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

国子监街上的两处下马石之一

孔庙的外墙

街景

国子监街西口的牌坊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正阳桥疏渠记方碑位于红庙街。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清初,天桥附近的水,向东经鱼藻池、状元桥、红桥、窑坑(今龙潭湖)出城,时天桥南的渠道常淤塞不通,乾隆派人疏渠,因成效显著,故亲书为记。
此碑原在敕赐弘寺山门内,庙宇建筑已无存。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方碑本身。

北京市文保碑

原崇文区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碑体为方柱形,南向,高约8米,各面均宽1.45米。顶部有四角攒尖式碑盖,四脊各雕行龙1条,龙昂首曲身呈波浪形,龙尾辐凑于宝顶。碑身下为束腰须弥座,有浮雕呈现出覆、仰莲瓣及云、龙、菩提叶等纹饰。

碑额和碑面周边有龙形纹边饰

碑四面均刻有文字,南、西面为汉字,北、东面为满文,上首为汉字题名“正阳桥疏渠记”,记载了北京水道情况及当年天桥河渠整修的情况。
吉安所遗址
吉安所在东城景山东街吉安所右巷10号。是清代宫眷死后停灵的处所。在明代,此处为司礼监。司礼监是明代内宫中最有权势的衙门,设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至民国时,尚存司礼监的地名。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吉安所占地广阔,今仍可知其范围,但内中建筑已大部分改观。现存仪门3间,为硬山筒瓦箍头脊。西有顺山房5间,东有假山。东西配房各5间,房顶同仪门,前带走廊。北房现为水泥瓦顶的新式建筑,再北为停灵大殿。该殿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歇山顶,前出一卷,后带抱厦,为一斗三升斗拱,面阔7间,进深3间,现殿内隔成几间屋子。院内宽敞,种了一些果树。
现为军事单位不开放
36 北京自来水厂近现代建筑群(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 1908
香河园3号
清末自来水厂旧址位于东直门外香河园大街3号,旧址原名京师自来水公司,筹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三月(1908年4月)。鉴于北京城内浅井水质不好及救火无水,经朝廷批准,以国有股二百七十万元筹建京师自来水公司。1908年4月动工在东直门外香河园建厂,1910年1月竣工,开始分段供水。”
清末自来水厂是北京市极富特色的一处文物古迹。在新中国成立前,它是北京市唯一一座自来水厂。由此可见其独特与珍贵。
东城区文保碑

门票
水厂办公旧址
自来水厂办公用房,原为一进四合院。其“大门三间……灰砖清水墙,建筑形式为西洋折衷式,当心间为砖拱券大门,两侧为半圆壁柱,大门上方为镶匾额的女儿墙,女儿墙上方为曲线山花和旗杆。大门两侧各一间,用壁柱和拱券窗装饰”。

办公院落平面图

砖拱券大门

院门后身

前院西北角

前院西房

前院正房

正房后身

二进院

二进院正房

正房后身

二进院西厢房

二进院东厢房

后院有一口明代井

东配院
2015年建在自来水博物馆北侧的复制牌楼
蒸汽机房
更楼始建于1908年,守夜人可在此观望与休息。自来水厂曾建有两座更楼,一座位于蒸汽机房西南,另一座(图示)位于来水亭东北,为近年复建。
汽机房烟囱

汽机房烟囱,建于20世纪20——30年代,八角形,采用糯米灌浆手法建造,是蒸汽机锅炉的排烟道。1931年自来水改用电力运行后,烟囱及锅炉停止使用。
烟囱西侧空地展示了过去人们用水的几种方式
3、辘轳
旧厂房的区域还陈列着许多近现代的供水机械
百年纪念石
2016年初在水厂旧址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以全新面貌亮相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新馆
以前博物馆多以历史资料展示为主,为了更好地向市民科普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理念,重新定位和打造了自来水博物馆。新馆二层的通史馆和以前的旧馆相比,展示了更多从未面世的珍贵历史资料。比如,1908年3月,当时的农工商部奏请慈禧和光绪皇帝建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馆内展出了当时的一枚官印。同时还展出了从1908年到1999年自来水公司每个时期的20枚印章。
总目录
序号
|
名
称
|
单发
|
故宫、社稷坛、天坛、地坛、国子监、钟鼓楼、古观象台
|
(一)
|
正阳门、天安门、皇城根遗址东城段、东安门遗址、皇史宬
|
(二)
|
北京城东南角楼、永定门城楼、燕墩、顺天府大堂
正蓝旗都统衙门建筑遗存
|
(三)
|
北新仓、南新仓、禄米仓、宝泉局东作厂旧址
|
(四)
|
玉河遗址、国子监街、吉安所遗址、正阳桥疏渠记方碑、
清末自来水厂旧址
|
(五)
|
明城墙遗址东城段、北京外城东南角角楼城墙遗址、左安门值房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