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团城)
团城是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基本上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四周环境。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将原半圆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今天的团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间修建后的建筑群。


门票
团城南面
团城西面

团城东面

团城北面
团城平面呈圆形,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西为衍祥,入门可沿蹬道登至城顶台面。蹬道处各设罩门亭。
从正南方向看团城,可一览团城两侧的四座罩门亭及中间的玉瓮亭。

现今进入团城的昭景门上有一座罩门亭。

进门后沿回旋式城砖蹬道到达城顶台面,回看昭景门上的罩门亭。

在蹬道的上出口处有罩门亭一座,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庑殿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进深一间。
从西向东看团城,衍祥门的罩门亭十分显眼,罩门亭下方的西掖门(衍祥门)现已封闭。
从西掖门(衍祥门)进入后,蹬道的上出口处有罩门亭一座。
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

登城后南望,玉瓮亭居团城正中。
玉瓮亭在团城承光殿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系蓝顶白柱方亭,四面合角吻顶,上覆蓝琉璃瓦,中为棒铜镏金宝顶,亭内陈列一整块墨玉雕刻而成的“渎山大玉海”,俗称玉瓮。
玉瓮亭

玉瓮亭宝顶
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杂色墨玉瓮,直径1.5米,周长5米,高70厘米。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劳将士而特制的酒瓮,其雕刻之精美,形象之生动,堪称鬼斧神工,向与承光殿内的白玉佛合称团城二绝。四周雕有海蟾、海马、云龙、海猪、蜗牛、海兽、海羊等13种动物出没于波涛之中,浮雕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明万历年间,玉瓮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中被用作腌菜缸。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臣三和从别人手中购得玉瓮献给朝廷。乾隆十分高兴,亲自作了一首《玉瓮歌》来记载其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人在玉瓮底部刻上《玉瓮歌》,同时命40位大臣每人各写一首赞美玉瓮的诗词,刻于玉瓮亭的四根石柱上。
石柱外立面分上中下三部分题刻赞美玉瓮的诗词
承光殿中间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各推出抱厦一间,整个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抱厦为单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飞檐翘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厦重昂五斗。

承光殿




匾额“大圆宝镜”,乃慈禧皇太后御笔

承光殿中央佛龛内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佛坐像,由整块白玉石雕刻而成,故称白玉佛。白玉佛通体莹润、玉如羊脂、洁白无瑕。玉佛左臂披金色袈裟,衣纹自然流畅,头顶和袈裟上镶嵌着无数各色宝石,熠熠生辉,被称为团城一宝,也是北京最大的一尊玉佛。

承光殿内东、南、西三面还悬挂着清高宗弘历御制诗匾。




敬跻堂在承光殿之北,其平面为半圆形,是一组沿团城北缘环列的廊屋十五楹,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廊带坐凳栏杆。
敬跻堂内侧
团城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等。
古籁堂、余清斋,位于承光殿与敬跻堂之间,分左右对列,形制相同,黄琉璃筒瓦绿剪边硬山箍头脊,前后带廊。面阔三间,通宽为10.7米。余清斋背后有抱厦一间。
东侧的古籁堂
西侧的余清斋
古籁堂、余清斋与敬跻堂之间,各以一道墙相连接,每道墙的居中处各有一座门。穿过余清斋背后有抱厦,即可到达沁香亭,有回廊将沁香亭与余清斋相连通。
东庑和西庑现做为艺术展馆,这是东庑。

西庑
沁香亭位于团城西北侧,建于清乾隆十一年,重檐方顶。
沁香亭

镜澜亭与沁香亭相邻,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单檐圆顶,为观赏太液池。白塔山风光的极佳场所。

镜澜亭
朵云亭位于团城东北侧,建于清乾隆十一年,为八角上攒尖顶,亭内四面原悬乾隆皇帝御制诗匾四方。
古树遍植于团城城台顶面,承光殿的东侧,有一株距今八百多年的栝子松,即乾隆所封的“遮荫侯”。“遮荫侯”是金代时期所种植,现高二十多米。据传,乾隆帝在此树下避暑,觉得此树下十分凉爽,于是将其封为“遮荫侯”,并亲作一首《承光殿古栝行》的诗歌予以记载。


遮荫侯
在承光殿东侧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们也是金代所植,距今已八百多年。尤其是殿前的一棵,它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人们在大街上远远就可以看到它银白色的雄姿,这两棵白皮松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


白皮松“白袍将军”
团城西侧的北海与中海之间有汉白玉的金鳌玉蝀桥,俗称北海大桥。桥为七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的兽头,桥面原装栏板望柱,整个桥身犹如一条洁白的玉带。1958年为适应交通进行了改建,桥面从8.5米拓宽至34米,桥身加长为九孔150米。
金鳌玉蝀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