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的寺庙(八)
居庸关长城景区内的寺庙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居庸关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为北京西北的门户。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国家级文保碑



居庸关景区导游图

关沟72景之一:居庸叠翠

景区内毛泽东、邓小平题词


居庸关城全景
南关城




南关城全景


南关城前牌坊“迎恩坊”

南瓮城


城楼上全景










瓮城西门



南关城西侧十字楼



南关城东侧


水关闸楼

北关城

远望北关城












关城方圆一平方公里内有十几处敌楼与平台。





















从南关城北望牌坊、云台、北关城


国计钫牌楼

云台














城内行署、粮仓及客栈商铺等建筑一应俱全。


叠翠书院





丰裕仓


户曹行署









粮仓



永丰仓




居庸关城内及附近共有七座寺庙:
关王庙
关王庙位于关城内,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里面供奉关公戎装坐像和关平、周仓的立像以及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的戎装坐像。
建造关王庙是为了激励当时励守边疆的士兵们,要像关羽一样“忠”、“仁”、“义”、“勇”。激发他们的勇气和凝聚力。

关王庙坐南朝北

表忠祠
表忠祠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纪念明朝右副都御史罗通而建。罗通,字学古,江西吉水人,正统十四年(1449)奉命镇守居庸关。同年十月蒙古族瓦剌部三万余人攻围本关,甚急,罗通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据城固守,在罗通的指挥下打败瓦剌,保住居庸关,同时京师得以保全,随后晋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并得到皇帝的敕奖。弘治年间耆老潘昭明疏请立祠以表其忠。两侧为侍卫。南配殿正中泥塑张钦像。张钦明代顺天府通州人。北配殿泥塑座姿孙玺像。孙玺系隆庆卫指挥同知,后升为都指挥俭事,分守居庸关。

全景,该祠坐西朝东。


一进院落

主殿

北配殿

南配殿

石碑
城隍庙
居庸关都城隍庙是中国城隍庙中地位较高的城隍庙,建于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间),1997年重新修缮完成,是目前居庸关长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
居庸关都城隍庙处“天下第一雄关”之上,“居庸叠翠”之间。在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植被繁茂,景色怡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中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教理念。
居庸关都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是明代开国元勋徐达大将军。徐达是安徽凤阳人。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加入郭子兴起义军,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

城隍庙前戏台





庙门


庙门正面


庙前石碑

山门殿两侧雕塑


一进院落


土地庙

山神庙

西侧阎王殿

东侧阎王殿

主殿:城隍殿

院落后面的寝殿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靠近居庸关北关门的半山腰,规模较大,有三座殿宇,分别供奉关公、关公的三世祖和关公的妻子。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

从东向西远眺关帝庙


拾阶而上


全景

庙门朝向南

匾额:关帝庙

进庙门后右侧是高台阶

台阶上是三座殿堂


石碑
真武庙
真武庙所祀主神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元朝时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代对真武信仰达到鼎盛。朱棣称帝后,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将其所谓修炼之地──武当山赐名“大岳太和山”。相传,洪武初大将军徐达北征“屡有真武灵助之”,因而在关内修建此庙。修复的庙内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帅、六丁六甲神将、水火二将和青龙、白虎等神像。

俯视真武庙

全景

庙门

一进院落

主殿:真武殿

西配殿:甲丁神殿

东配殿:甲丁神殿

石碑
吕祖庙
吕祖庙位于城关东侧山腰,始建年代不详,为古代道教庙宇。庙内塑有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神像。

坐落半山腰

近景

马神庙
居庸关地势险要,常年有驻军,战马近千匹。修建马神庙是为了祈求战马健康,更具战斗力。该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四合院,正殿3间,坐西面东,歇山起脊形式,黑琉璃瓦黄剪边。南北配殿各3间,硬山形式。殿内分别供奉着马王殷郊、马王房星、土羊二神等11尊神。

位于居庸关关城南侧,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

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后又被毁坏。至1997年再次复建。

庙门坐西朝东

一进院落

主殿马神殿

北配殿:马祖殿

南配殿:马王殿

石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