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北京的城墙与城堡(密云县)

标签:
小口城堡遥桥峪堡上峪城堡五虎水门洪桐峪关 |
北京的城墙与城堡(密云县)
司马台长城

城堡东门
姜毛峪堡
姜毛峪堡也叫江米峪堡或江米峪城,城堡四周城墙及城门楼大部分依然保存完好,城门楼用灰砖砌成,城墙全部用当地大石块砌成。县文物所备案资料显示,该城堡名为姜毛峪城堡,呈正方形,边长95米,为修建明长城时的附属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间。小城顺山形基本朝东,门外有小平川开阔地,左右两小山似二虎守门,正前对一影壁山,小城借山势乘势造势与山川形胜融为一体,遂万事无忧矣。
白马关
白马关属石塘路长城段,亦属边城要塞。明永乐年间开始在白马关修建城堡,起初是一座简易小城堡,呈长方形,周长400多米,设一南门,门楼上有2米长、1米宽的“白马关堡”石匾。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城堡,住提调官守关筑城修边,统领军兵加固边城,加高加厚,设垛口,筑子城墙,建观察楼,防御城等,使边城能攻能守,防战全能,万无一失。
墙子关城
墙子关城为明长城重要关隘。道路平漫,地势开阔,墙子路长城跨越了流向密云水库的清水河,河水就从长城下面的水关钻过去,因此有“一水流二关”之说,长城就在水关以南的山上。
墙子关城周一里三百一步四尺,城池建筑全部为砖石结构,墙高二丈五尺许,宽约三丈,城郭大体为长方形,北墙随山势呈半圆形。置东西北三门,东曰“永熙门”,西曰“安边门”,北曰“墙子路”。现存北门一座,上面有“墙子雄关”的石匾。
大黑关关城
大黑关关城背靠高山陡壁,控锁东南,是古代的制塞之地。现在黑关的关城轮廓还在,沧海桑田,城中已是一片庄稼地,惟有北墙相对完整,城门洞被修整。北门洞距离山崖不过30-40米,中间隔一条小河流,从现存遗迹看,过去这里存在过一个水关,城墙曾经直接跨河连接到峭壁上。当关正北有高崖陡然而起,崖头坐落着一个三眼空心的镇关敌楼。自此敌楼起,西北方向的各山头上都有敌楼,而且一个比一个高,路途也越来越险阻。
洪桐峪关
洪桐峪山谷内有两道边墙。边墙向两边延伸,其中关内侧的那道边墙在谷底处有一拱形水门,在北面山坡上有一段约长200余米残墙。拱形门洞的条石尚在,但关门上的包砖基本不复存在。城门洞地处沟底,洞深4.5米,宽2.6米,高3米,原有木轴城门,平日行人,下雨行洪。南山坡坡度极陡,有残墙约长50余米,残存的外包砖厚度约有1米。
五虎水门
五虎水门位于花园村南两公里的深山中,是长城蜿蜒的山岭中一座带防卫功能的水关。水门由两个砖石拱券门洞组成。因每座门洞顶上里外两侧各有一个石刻虎头,两座门洞共四个虎头,另外西侧水关门洞的里侧还有一只石刻的卧虎,是利用山沟里的一块岩石随形就势雕刻而成,虎头高昂着,望着关门外,所以得名五虎水门。
上峪古城堡
上峪古城堡位于冯家峪村往西口外方向1.5公里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明长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堡之一。据考证该城堡是为修建这段长城时的驻兵屯粮之地,城堡规模小巧,有城门一道,面向南开,北面依山而筑,总面积21025平方米。城门口一棵500多年的古槐树见证着这里沧桑的历史,城门东面修有娘娘庙一座。目前城堡内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全部由城门口入。
石塘路城
石塘路城古为长城的重要关隘和交通要冲。距密云县城25公里,四周群山环绕。城周2000多米,置4门。城内中心处建钟鼓楼一座,东西分设文武衙署。北门外石匾:"石塘岭",南门外石匾:"石塘路"。石塘路城内,明嘉靖三十年(1551)设参将驻守。清初为都司驻守,道光二十三年(1840)置把总戍之,直至城废。
遥桥峪古堡
遥桥峪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35米,城墙高7米。南面正中城门上有城楼,四角有放哨用的角楼。现在角楼已不存在了,但整个城楼保存得非常完好。城内70户戍边将士的后代,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习俗,村民们利用古堡独特的旅游资源,借助雾灵山、云岫谷、雾灵湖等景点旅游大环境。
令公城堡
小口城堡
密云小口城堡建于明万历年间,依地势建在半平地半山坡上。它处在通往曹家路和通往遥桥峪的两股道的岔道口上,地势比较高,所以军事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囤重兵,而且住将军作阵指挥,可算得上军家必争之地。如今城墙部分坍塌,城池形状比较完整。城堡南面设一座城门,如今只剩下大门两侧的几层方条石基座。现在城堡内仍住有少数村民。
石岩井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