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墙与城堡(怀柔区)
慕田峪长城
慕田峪位于怀柔区,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自古以来就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此段长城西接居庸关,东连古北口,为明代所修筑,为京师北门黄花镇的东段,自古被称为拱卫京师、皇陵的北方屏障,是明代拥护京师的重要关口之一。被称为“危岭雄关”。在此曾发生过多次战事。

































二道关长城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城的军事防御,黄花城北面又延修了一段长城,这段长城被称为外长城。距头道关北约二公里处,建置一关,称二道关。如今,二道关隘口已不复存在,而当地村落却因此而得名。

国家级文保碑











二道关城堡
二道关村现有村民400余户,全村房屋沿山脚下建成,林木环抱,环境幽雅。村前面山上有连绵起伏的古长城,村内还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鹞子峪城堡。

国家级文保碑



黄花城长城
黄花城位于怀柔倒城关镇西北29公里处,这里既有水库,又有长城,是北京界内少有的山水相连的长城。每到仲夏时节,这里的室宇村舍会淹没在漫天的黄花之中,故城得此名。元朝,这里已是交通繁忙的村落,明朝,成为京都的军事重镇,称“本镇关”。
是以奇而著称,以秀为特色,融山川、碧水、古长城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








黄花城城堡
黄花城村背靠山、前临山川;沿北面河谷而上可达延庆四海及塞北,沿川地向西南是通向明皇陵的要道,自古为要冲之地。所以明代在此建立了城堡,称为黄花城。明嘉靖年间,在原来北方防御九镇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真保镇和昌平镇,称为九边十一镇。昌镇下设三个路,即居庸路、黄花城路、镇边城路。而黄花城路的军事指挥机构参将衙门就设在黄花城中。到了清代,黄花城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后,就成了一座山村。
黄花城是一座很规矩的军城,设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北面靠山不设城门,而在城墙上建了真武庙,真武大帝是北方神,在此建了真武庙来保护一城平安。现城堡几无痕迹,但周边的长城仍很威武。

国家级文保碑

驴鞍岭长城
驴鞍岭长城位于响水湖景区内,这条巨龙横卧在群山之巅,把身子也探向大榛峪后的山谷,
形成一道当地人用来驮运重物的驴鞍状,所以,当地人就称这道长城为“ 驴鞍岭”。驴鞍岭口往西是大榛峪口,往东通往上次去过的磨石口关。明代中后期修筑长城时,在山谷沟底会建一座水关,雨季时可泄洪,无水时可通人畜。驴鞍岭水关损坏严重,只能从两侧山坡上依山爬升的长城依稀看到当年关城的气势。










亓连关
据资料记载,明代在莲花村口修筑了长城的水关——亓连关。此关一端与慕田峪长城相连,另一端与神堂峪长城相连,直至1972年为了修建“范崎公路”(雁栖环岛至崎峰茶公路)而拆掉了亓连关城关。如今莲花池桥的位置正是当年的亓连关遗址。从两端依存的烽火台可看出,这当年京北水关的雄伟与险要,果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亓连关城(莲花池)

亓连关城近景
撞道口关
撞道口关位于怀柔县黄花城乡撞道口村北。这里有明朝年间建成的撞道口关,也称镇虏关,是长城沿线的重要关隘。现在关城砖砌券门保存较好,南北两侧石匾额上书“撞道口”和“镇虏关”。关城两侧长城为砖砌,保存较好。















神堂峪城堡
历史上神堂峪为京畿要塞,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屯兵城堡遗址保存完好,历经沧桑的古长城,雄风犹存,为人们寻幽访古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鹞子峪古堡
鹞子峪古堡位于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怀柔地界长城关口下有20多个古城或古堡。鹞子峪古堡规模较小,却是怀柔乃至北京地区长城脚下惟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堡。鹞子峪城堡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堡四面都具有防御功效,非常罕见。东为二道关的右翼;南为黄花城长城二道关的北部屏障;西是鹞子峪沟的咽喉;北护卫鹞子峪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年曾是防御塞外的重点城堡。














黄花城水长城
黄花城水长城位于怀柔区九渡河镇境内,因三段长城入水而得名,是北京唯一一处长城与水相连的长城,是以奇而著称,以秀为特色,融青山、碧水、长城、古树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有“塞外景,江南风,尽在水长城”的美誉。明永乐年间(1404)的黄花城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灏明湖畔,景色秀美壮观,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堪称一奇。
灏明湖水将三段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城垣的奇特景观,与长城、湖水相依的明代板栗园面积上百亩,共有古树40余棵,为明代守城将士所种。










镇北台
镇北台是北京地区明长城中,现存较为完好的实心墩数量较少,尚存有纪年匾额的长城。目前已知仅此一例。明长城中,称之为“台”者,多指空心敌台,实心建筑称“墩”较为普遍,该建筑为实心墩,却称之为“台”此种称谓较少见。

国家级文保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