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的古桥
所谓“桥”就是指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即桥身成拱形,一般都有几个桥洞,起到泄洪的功能,桥中间的重量传向桥两端,而两端的则传向中间。)。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北京自元代建都以来,各朝代不断扩大建筑规模,为完善道路街巷的行走畅通而修建了各种桥梁。有据可查的横跨在大河小沟之上古桥成百上千,桥型千姿百态。
随着时代的变革,各朝代在北京修建的桥梁多已不存,为了欣赏古桥建筑的美妙造型,笔者循着历史的踪迹一一进行了走访,遗憾的是在走访期间还不断发现有古桥消亡。
舒乙曾经说,应该将整整一批古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
卢沟桥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北侧有望柱140根,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国家级文保牌







旧桥面遗址说明



卢沟桥东侧:

桥东全景



卢沟晓月碑说明



康熙重修卢沟桥碑说明


卢沟桥西侧:

桥西全景


康熙察永定河碑说明



乾隆重修永定河碑说明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281个,小石狮211个,桥上石狮共492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496个。







桥东建有铜像及石刻雕塑回顾卢沟桥历史



桥东的卢沟桥历史资料馆展有大量史料
南岗洼桥
南岗洼古桥位于辛店南岗洼村南五百米处。1991年在京石高速公路施工中发掘出土。桥长四十五米,宽九点四米,为五孔石砌联拱桥,桥面为石块砌成,桥墩与卢沟桥相似,前尖后方,呈船行,迎水面砌成分水尖。据专家初步考证这是一座不晚于明代的石桥。由于永定河水泛滥,这座桥被淤泥覆盖在两米多深的地下。1991年政府修建京石高速公路时被发现,古桥发掘出土后,桥面,桥栏杆及桥孔已损坏,但桥的整体构造依然可见。南岗洼桥是丰台区发掘的第一座古代石桥,与举世闻名的卢沟桥遥遥相望,显示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与巧妙的设计,反映了不同时代建筑的不同风格,同时为我们研究古河道的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1992年北京市文物局拨专款十五万元对南岗洼古桥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古桥原貌。












草桥遗址
位于玉泉营桥东的第一座过街天桥西南角,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在草桥村北的马草河治理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清代古石桥,随后这座古桥被拆迁,仅保留了石桥北燕翅部分,并在遗址上立碑刻“草桥遗址”四字。遗址只剩下一座石台,上边还可见燕尾榫等结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