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标签:
蓟城纪念柱燕国侯仁之城门 |
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城门城墙虽是城市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但却更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达、雄伟、坚固,则是“皇权永固”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城门设施复杂,除了具有出入城市的通道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外防御功能。而前面的作用要服从于后面的功能。城门实际是一组防御设施建筑的总称。
北京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最早在北京建立都城的是西周初期分封的“燕”和“蓟”。
三、四千年前,北京沼泽遍地,从中原北上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经由北京后大路分岔。房山琉璃河和宣武广安门都位于这条必经的道路上。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同时分封了两个诸侯,召公在现房山区琉璃河建立了燕国,而黄帝的后人则在燕国故城东北部建立了蓟国,北京地区由此而兴。春秋时期,燕国吞并了蓟国,由于对蓟国地理位置的看重,把蓟定位燕国都城。
地理历史学家侯仁之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对照历史上北京河湖水系的位置以及考古发现,推定当时蓟城的位置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
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曰:“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证以同书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适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
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其书不晚于唐代,所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
历唐至辽,初设五京,以蓟城为南京,实系陪都。今之天宁寺塔,即当时城中巨构。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宫阙苑囿湮废已久,残留至今者惟鱼藻池一处,即今宣武区之青年湖。
金元易代之际,于中都东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缩减大都北部,改称北平;其后展筑南墙,始称北京;及至中叶,加筑外城,乃将古代蓟城之东部纳入城中。历明及清,相沿至今,遂为我人民首都之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时在纪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
雕塑的圆形底座刻有侯仁之撰写的《北京湾》:
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三千多年前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的大道由此分途,向北穿越不同山口,將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区联系起來,古代蓟城就坐落在大道分途的地方,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北京最终成为全国的首都。
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在白云西里设置的《白云西里古蓟丘旧址》标志
蓟城,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据北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在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城邑“因丘以名”。蓟丘,因其上长满一种名叫“蓟”的野草而得名。战国时期,为燕国之商都;由秦、汉及唐代,都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时期,位于辽南京、金中都城市的核心地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今白云西里蓟城的西北隅,有一个大土丘,上面散落着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在土丘附近发现的古井中,曾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罐口沿上带有“蓟”字陶文。侯仁之等学者认为,土丘应该就是蓟城赖以得名的古蓟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城市建设中土丘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