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2015-04-17 07:11:01)
标签:

蓟城

纪念柱

燕国

侯仁之

城门

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梁思成先生对古都北平的评价是“世界上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唯一整个设计,对称均匀,气魄之大,举世无比。”而最能显示古都雄伟壮丽之标志者莫过于城门与城楼。 城门和城垣是一座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城门城墙虽是城市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但却更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达、雄伟、坚固,则是“皇权永固”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城门设施复杂,除了具有出入城市的通道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对外防御功能。而前面的作用要服从于后面的功能。城门实际是一组防御设施建筑的总称。

     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历朝历代在北京地区修建的城垣与城门大多已无存。从文物和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老北京的城垣是值得怀念的,它包含了厚重的历史。

      本系列帖中“城门”的含义主要是指北京城的城门城墙,以及与之成为整体的城墙角楼和城门外护城河水关等。

       错误之处请指正。

  

 

  北京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最早在北京建立都城的是西周初期分封的“燕”和“蓟”。

  三、四千年前,北京沼泽遍地,从中原北上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经由北京后大路分岔。房山琉璃河和宣武广安门都位于这条必经的道路上。到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同时分封了两个诸侯,召公在现房山区琉璃河建立了燕国,而黄帝的后人则在燕国故城东北部建立了蓟国,北京地区由此而兴。春秋时期,燕国吞并了蓟国,由于对蓟国地理位置的看重,把蓟定位燕国都城。

  地理历史学家侯仁之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对照历史上北京河湖水系的位置以及考古发现,推定当时蓟城的位置在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自60年代起,在房山区董家林村经过20多年的发掘,不仅发现了城址,还有燕国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一批带有燕候铭文的青铜器,从而确定了这里就是西周时期北方重要邦国燕国的都城。1988年这处重要遗址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市政府决定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予以保护。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房山区董家林村)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博物馆主展厅 

 

          由于蓟城遗迹今已无存,1995年为了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政府在广安门以北护城河西岸的滨河公园内修建了一座蓟城纪念柱,2002年又进行了重建。使之成为北京建城之始的纪念性标志物。蓟城纪念柱整体为花岗石建造,高9米,造型借用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汉代墓表式样,古朴凝重。正方形基座上浮雕着两只绕柱匍匐攀缘的石狮,柱身呈棱角圆柱形。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蓟城纪念柱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纪念柱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纪念柱柱头镌刻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纪念柱前石碑正面是侯仁之所撰《北京建城记》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北京建城记》碑文:

  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在蓟之西南约百里。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蓟城核心部位在今宣武区,地近华北大平原北端,系中原与塞上来往交通之枢纽。

  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曰:“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证以同书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适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

  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其书不晚于唐代,所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河故道所经;其东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

  历唐至辽,初设五京,以蓟城为南京,实系陪都。今之天宁寺塔,即当时城中巨构。金朝继起,扩建其东西南三面,改称中都,是为北京正式建都之始。惜其宫阙苑囿湮废已久,残留至今者惟鱼藻池一处,即今宣武区之青年湖。

  金元易代之际,于中都东北郊外更建大都。明初缩减大都北部,改称北平;其后展筑南墙,始称北京;及至中叶,加筑外城,乃将古代蓟城之东部纳入城中。历明及清,相沿至今,遂为我人民首都之规划建设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立石为记,永志不忘。时在纪念北京建城之三千又四十年。

                                       公元一九九五年十月   

                                               侯仁之撰文

                                     二ОО二年七月再作修改。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石碑背面是是宣武区人民政府建碑记。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柱后是北京湾雕塑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雕塑上方为北京地形示意图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雕塑的圆形底座刻有侯仁之撰写的《北京湾》:
  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如海湾,三千多年前沿太行山东麓北行的大道由此分途,向北穿越不同山口,將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区联系起來,古代蓟城就坐落在大道分途的地方,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北京最终成为全国的首都。

 

   城还有一个有坐标意义的标识。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西城区文物保护协会在白云西里设置的《白云西里古蓟丘旧址》标志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标志牌牌面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古蓟丘位置示意图

 

49、老北京城垣寻踪(一:蓟)
文字说明:

  蓟城,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据北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在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城邑“因丘以名”。蓟丘,因其上长满一种名叫“蓟”的野草而得名。战国时期,为燕国之商都;由秦、汉及唐代,都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时期,位于辽南京、金中都城市的核心地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今白云西里蓟城的西北隅,有一个大土丘,上面散落着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在土丘附近发现的古井中,曾出土有战国时期的陶罐,陶罐口沿上带有“蓟”字陶文。侯仁之等学者认为,土丘应该就是蓟城赖以得名的古蓟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城市建设中土丘逐渐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