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而今夏,悼念花比傲——香港流行樂壇中的馬可•波羅

标签:
文化 |
忽而今夏,悼念花比傲——香港流行樂壇中的馬可•波羅
文/张长晓
的封面画着两个中年男子,一个是罗大佑,另外一个则是意大利作曲家花比傲,
专辑《追梦》收录了罗大佑部分影视歌曲,这些歌曲曾在我们生命某个时期,心
灵某个角落响起,如今重新回味,彷佛进入电影时空交错的人生,走进记忆的隧
道,勾勒出一幅情境再生的风景。而这张专辑配曲及音乐制作均为花比傲(Fabio
Carli)。
本月前些时候与著名音乐评论学者李皖老师偶然聊到了花比傲,我们都感慨
花比傲竟然在华语乐坛驻足了近12 年之久。这突然激发了我对花比傲的兴趣,
我本人很想以此为线索,看看意大利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有何影响,进一步
做一些意中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不料没过几日,就收到花比傲的夫人
Janet 的来信,告知我花比傲已于上个月的15 日(即2013年4 月15 日)离开人世,听
到这个消息,伤感之余,大感遗憾,花比傲走得实在太突然。我不禁拿起笔,想
写写我对花比傲的一些所知所想。
我最初知道花比傲这个名字,是在听到罗大佑《原乡》那张专辑,里面有一
首《火车》,丰富的乐器、华丽的编曲,令我印象深刻。当时也没太在意,只是
觉得这人颇有些才气。当我再次听到《恋曲2000》、《东风》等一系列歌曲时,
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典型的意大利编曲风格,作品多结合古典乐,喜欢制造气
势,厚重大气,但又带有一种东方式的情调,可谓十分优雅瑰丽。之后得知花比
傲确实是一个意大利的作曲家,而我在近期整理意大利民谣流行音乐史的过程
中,却未曾见过这个名字,这种意式民摇与东方神韵的花式结合开始让我产生兴
趣了。
几十年来,花比傲的音乐生涯是怎么走过的?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清楚,但是
据我所知,上个世纪的60 年代,花比傲曾创立了一支自己的乐队,名叫the Cobra
(眼镜蛇)。当时乐队的其他主要成员为Edoardo Luisa(爱德华多)、Lucio Carli(卢
西奥)、Silvio Gergolet(西尔维奥),这在当时是一支富有传奇色彩的乐队, 主要
以翻唱意大利歌手Lucio Battisti(卢西奥·巴提斯蒂)、New Trolls(新巨魔乐队)
的一些歌曲为主。富有摇滚乐创作才情的花比傲被认为是团队的灵魂人物, 从
1967 年至1980 年眼镜蛇乐队在欧洲开始巡回演出。之后他离开乐队,开始了自
己的独唱生涯,他发誓总有一天他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在离开家乡Ronchi
Dei Legionari 后, 他便开始了周游世界的经历, 从美洲到日本,从迪拜到澳大
利亚和远东地区。直到1985 年,他来到了香港,并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音乐梦
想,其音乐才华开始展露头角,这些都能从花比傲的前音乐工厂时代作品中看到。
早在1987 年,他为杜德伟创作的《等待黎明》就拿下了当年“最爱粤语金曲奖”,
同年还有为吕方制作的《听不到的呼唤》、《巫婆的诅咒》等作品,打动了无数香
港乐迷。1989 年梅爱芳(梅艳芳的姐姐)推出的首张同名专辑《梅爱芳》,花比
傲和作词人林夕几乎包办了碟中所有词曲作品,其中《香槟浸著的门匙》、《梦醒
情真》成为了经典名曲。除此之外,从陈百强、陈德彰、李克勤、黄宝欣等人
的专辑中你都会发现有花比傲的参与,可见,花比傲在香港发展的还是富有成绩
的。直到花比傲加入罗大佑的组建音乐工厂后,花比傲才达到音乐生涯的最高峰。
1991 年7 月罗大佑、花比傲、林夕等人联合打造了“音乐工厂”的首张大碟《皇
后大道东》,整张专辑水准很高,制作精良,反响极好,被视作对香港流行音乐
大胆革新的一种成功尝试。值得一提的是,花比傲一人几乎包办了此唱片中所有
西洋乐器的演奏,曾有人这样评价道“作为音乐工厂最为成功的一张唱片,《皇
后大道东》在一个意大利人的手中,为我们呈现了地地道道中国风味的音乐大
餐”。
在我看来,上个世纪一直盛行翻唱及拼凑音乐的香港乐坛,因为《皇后大道
东》的成功而得以出现新的气象,高水准原创流行音乐开始大量出现,花比傲居
功不小。也幸亏花比傲遇到了罗大佑与林夕等人,在我看来,在音乐制作中罗一
直扮演着Music Director(音乐指挥)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罗出理念和大概
念,花比傲负责提供技术与细节,配上林夕的灵性作词,可谓天作之合。一个团
队协作在取长补短的平衡中,不停的挖掘各自的灵感,使音乐更加丰富而立体化。
花比傲将富有中国民族情感的旋律与林夕的歌词结合,把罗的音乐理念作成了一
幅文人画,这里不需要太深的音乐技术,在大众可以接受的音乐基础上,意大利
式音乐与中国意境结合,进而使格调提高,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品味的人文符号。
或许花比傲不是意大利和香港最好的作曲家,但他能将情感运用洗练的情调表现
出来,尤其是在音乐工厂期间的编曲或作曲作品,展现了意大利传统旋律与香港
时代感结合的最佳风范,他和诸位音乐大佬的合作让华语音乐的表达具备了更宏
大的格局和更丰富的情感意象。
在音乐工厂时代,花比傲参与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梅艳芳的《似是故
人来》,通过林、罗的词、曲与花的古筝竹笛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梅艳芳,那
个哀而不怨、笑说苦痛的阿梅仿佛是从民国的柳暗花明走来。花也因此巩固了自
己在香港乐坛的地位。随着音乐工厂的解散,花比傲暂时中断了音乐创作,开始
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之后去了美国,在纽约做了摄影师,以及做一些与电影相
关的配曲工作。之后很少有关于他的消息。
去年突然想起,花比傲曾写过一首歌曲叫《Stranger In My Town》(故城陌
生人),这首歌曲就对其音乐生涯做了一个简短的描述。在电影领域,他制作出
了超过二十部电影配乐。不过这一切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再香港成名但失去了
他在家乡的“身份”。你看看周围,一切都已经改变了,人们看着你,你只是一
个陌生人。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另外一个花比傲,对现实的无奈与自嘲。
我开始拾起花比傲参与制作的专辑从新听起,在隽永的旋律和跌宕的节奏
中,我感到花比傲的音乐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乐器运用上,都丰富得足以让我们
眼界大开。每一首曲子,他都尽情地发挥他的想像力,尝试不同的演奏风格,独
特的音乐建构形式,让人们为之叹服。加上大胆的尝试结合中国音乐元素,灵性
而复杂的编配,注定了花比傲这位“怪才”的音乐贡献非同一般.
正如意大利歌手法布里奇奥·德·安德烈(Fabrizio De Andre’)所说,当曲
子与歌词结合到最佳境界之时所创造出的奇妙效果,你根本无法解释它为什么如
此好。我想,花比傲做到了这一点。
前一篇:花比傲与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