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苏州瑞光寺塔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作品 |
瑞光寺塔,位于苏州市城西南隅盘门内。百度百科说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赤乌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我查了下有说是《江南通志》记载,恕我没来及去求证,记忆中孙权报母恩应指的是苏州的北寺报恩塔吧?
确定无误的历史是:据塔内砖石铭刻和1978年发现的文物资料考证,对于今塔而论,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始建,约天圣八年(1030年)落成,当时名为瑞光院塔。该寺历经毁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毁塔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再修。建国后见塔残破,为防倾圯,1954年文管部门特将底层壸门、佛龛以砖砌没,封闭了二十多年。1978年在塔内发现珍贵文物,1979年起先行修补塔顶和破壁,1987年动工全面整修加固,1990年上半年整修完成。
1978年发现的文物如下:
1.
金书《妙法莲华经卷》。碧纸(又名磁青纸)泥金书写,卷轴装成7卷,每卷22~28叶不等,每开纵27~27.6厘米,横43.5厘米。每卷引首绘经变故事,包首绘牡丹图案,唯卷一为牡丹童子,几何纹边框。图像以泥金或泥银铁线双钩描绘,经文以楷字书写,首行为经名及卷次,以后每行17字,书写工整,一笔不苟,装裱精致,卷首有竹片扁梃,并系有丝织缥头,卷末木轴两端镶铜质花轴头。各卷末尾均有墨书题记,仅见卷一:“常州建元寺长讲法华经,大德知口记”;卷二:“大和辛卯四月二十八日修补记”,卷七独为金书:“时显德三年岁次丙辰十二月十五日,弟子朱承惠特舍净财,收赎此古旧损经七卷,备金银及碧纸请人书写。已得句义周圆,添续良因,伏愿上报四重恩,下救三涂苦。法界含生,俱占利乐。永充供养。”写本《妙法莲华经》除敦煌石室所藏外已不多见,唐人所写实属稀有。
2.
真珠宝幢。通高122.6厘米。此幢置在双重长方形木函内,外函函壁漆书:“瑞光塔第三层塔内真珠宝幢”,内函函壁墨书:“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都勾当方允升孙氏十娘”。通体由须弥座、经幢和刹等主要部分构成。须弥座分底座和须弥山两部分,木胎夹纻朱漆描金或漆雕而成。须弥山又分大海和宝山两部分,其间人物、纹饰刻雕极精。宝山中心有一八角经幢,八面均刻各种书体的佛名,幢内一小瓶装舍利9粒。幢顶有一佛龛,内置木雕神像。幢顶各种装饰,极为华丽。此宝幢选材名贵,构思独特,造型优美,制作精巧。它是综合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门技术精心制作而成的,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工艺精湛的珍贵艺术品。
3.
嵌螺钿黑漆经箱。木胎,长35厘米,宽12厘米,高12.5厘米。盝顶形盖,须弥座,髹黑漆,通体镶嵌彩色螺钿花卉图案;箱盖顶面嵌三组团花。斜面嵌四组花叶,间饰四只飞蝶;立面嵌三组花叶,间饰三只飞鸟;箱身立面嵌石榴、宝相花;须弥座上枋嵌鸡心四出花纹一周,壸门以贝片镶框,内饰木片嫩芽,押贴金箔,下枋嵌菱形贝片;镶嵌技术制作严谨,贝片毛雕细致,是宋代嵌螺钿漆器的杰出作品。
4.
彩绘四天王像木函。木函为银杏木制五节正方形,盝顶,套叠式。高124厘米,宽42.5厘米。分四面彩绘四天王像,内壁墨书“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都勾当方允升妻孙氏十娘”等字,画像当作于此年以前。此画笔法用柳叶描,又称花菜条描或兰叶描,是唐代吴道子的传统笔法,敷彩方法亦承吴道子“浅绛吴装”的“疏体”画遗风。吴道子画传世绝少,从四天像的画风中可以看到吴道子的绘画艺术风格。
5.
链式罗。外观酷似针织品,其厚度与透明度介于纱与绸之间,光泽、透气性和服用性及舒适程度均为最佳,具备了一般罗织品不曾具备的特点—不易发披,是当时罗类织物中的珍品。江苏罗织品生产历史悠久。宋时朝廷在江宁(南京)、润州(镇江)专门设立“织罗务”机构,生产及征集罗织品,罗织品风靡一时,有孔雀罗、瓜子罗等名目。
资料来源《江苏省志·大事记》《江苏省志·文物志》等
前一篇:高邮的“高”和“邮”
后一篇:我想作为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