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地名-嵇接骨桥河下

(2016-01-12 17:01:10)

嵇接骨桥河下

有句老话叫“桥归桥,路归路”,但嵇接骨桥河下是个例外。

嵇接骨桥河下是上城区的一条小路。巷以桥名,桥又以医名,杭州城里头估计还是头一家。那么,这条巷子里到底住着何方高人?

搞定皇帝的嵇接骨

老杭州人对嵇接骨桥并不陌生,它就在上仓桥北。《武林坊巷志》第三卷中圈定了一下它的势力范围:“嵇接骨桥,西出凤山门大桥,东通彩霞岭巷。”

之所以叫嵇接骨桥,是为了纪念南宋骨科名医嵇清。

这位花名叫“嵇接骨”的医者南渡后,在这儿开设了一间骨科医药店。他有世传秘术,医术精湛,善治金疮、骨损,上演了古代版的“妙手仁心”。

在民间混得好口碑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嵇清治好了南宋孝宗皇帝的骨病顽疾,从此一战成名,从野史堂堂正正地走进了正史中。

这段传说有史料佐证,比较详细的有《两浙名贤录》和《仁和县志》,翻译成大白话,大致意思如下:

话说某天孝宗皇帝训练骑射,一不小心从马背上跌了下来,踝骨摔断了。诸多领俸钱的太医全搞不定,于是就有人推荐了宫外的嵇清。

孝宗的麻烦对嵇清来说小事一桩啊!一番妙手回春,孝宗的骨折很快就治愈了。接下来自然是封赏时间了。但嵇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为了方便病人就诊,请求敕造一桥以通中河。

不久后,一座古朴雅致的石拱小桥就横跨在中河水面上,往来的病人方便多了。顺理成章的,这座正能量的桥被叫做“嵇接骨桥”,旁边的小巷也被称作“嵇接骨桥河下”。

关于嵇清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的功业犹在岐黄外。年老之后,嵇清就在山阴(现在的绍兴)定居。由于骨伤病人太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招收了几个年轻的学徒。这些后生出师后,又分别收门徒传授稽清的骨伤科技术。就这样师徒相授,经历了八百多年,如今在浙东一带仍然很有影响力。

民间熟知的“三六九伤科”,就是指每逢农历三、六、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日问诊。技艺只是表皮,重要的是嵇氏传人把妙手仁心的精神也世代相传。

金虾蟆

除了嵇接骨桥河下,杭州还有不少小巷和名医沾亲带故。分析下背景,也许你就不会对这么多名医汇聚杭州感到惊讶了。

南宋时,因为赵宋朝廷偏安浙江,“大驾初跸临安(今杭州),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所以,杭州自然成了教科文卫中心,宫廷御医、民间医生,无论哪方高人都拿得出手,尤其以骨伤科、妇科、儿科最为顶尖。

耳熟一点的比如惠民巷(如今已经改名叫惠民路了)。这条巷子从宋代起就出现了官方背景的“太平惠民局”,不少御医亲自坐堂,配制膏药丸散发给患者,并由此推行到各府州县。除了元初有简短中断外,这家药局一直沿袭到清代,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惠民巷”!遗憾的是,它最终还是消逝在了岁月的烟尘中。

还有一些比较冷僻,比如大福清巷。这条小巷也是很有说头。

大福清巷南起庆春路,北至长庆街接长宁路,长两百多米。这条巷子里出了一个五官科很厉害的金氏名医,江湖人称“金虾蟆”,跟前面提到的“嵇接骨”齐名。

《康熙钱塘县志》中记载:宋室南渡,太医亦扈跸南徙,耳目痹医有金虾蟆、画儿陈,疡医金耳朵、嵇接骨等。历元、明以来,诸医家犹名盛一时。清丁丙按:金耳朵子姓繁衍,居大福清巷者凡五六家,尚榜太医院额云。

这个治耳疾的秘方后来有人公开了,清代陆以湉的《冷庐医话》中有一段详尽的记载,看起来很复杂:“取大蚌壳全个,中装人粪、千年石灰、野猪脚爪,以铁丝匝紧,蚌壳外用泥涂。待炭火煅至青烟起,置地上,去火性,然后研细末入瓷瓶秘藏。凡患耳中烂及耳聤流水等症,以此渗之,立愈。”

望通黑嵇仓

如今的嵇接骨桥河下大隐隐于繁华的市中心,不远处的中河路热闹喧嚣,而这里独享一方宁静。

尤其是到了晚上,在周围摩天大楼的映衬下,嵇接骨桥河下越发显得细小了。龚自珍居住在清泰门附近的马婆巷时,写下一句“马婆巷外立斜阳”。这里虽没马婆巷的意境,但也有一种怡然自得的随性。

少了历史上名医济济的光环,现在的嵇接骨桥河下就是典型的平民住宅区。那么,跟小巷如影随形的那座嵇接骨桥呢?

它依然静静地卧在中河上。中河上通钱塘江,下达大运河,把杭州拦腰分成了东西两半。以前人们出行基本就靠河上的那些石桥,老一辈说唱艺人还把中河上的三十三座桥名编成了一曲快口(借鉴戏曲、曲艺里“贯口”技巧的一种演出方式,讲究一气呵成,一贯到底):

“梅云西登仙,盐油丰回荐,柴府铁三新,望通黑嵇仓,六部炭南梁,朱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这里头代表的桥名依次是:梅登高桥、云青桥、西桥,登云桥、仙林寺桥、盐桥、油局桥、丰乐桥、回回新桥、荐桥、柴垛桥、府桥、铁佛寺桥、三圣桥、新宫桥、望仙桥、通江桥、黑桥、嵇接骨桥、仓桥、六部桥、炭桥、南星桥、梁家桥、朱家桥、美政桥、洋泮桥、海月桥、化仙桥、水澄桥、小桥等。

怎么样,听起来挺押韵吧,还真得承认,这些说唱艺人还蛮有RAP范的。

词条

【苏东坡】

小巷有风情,更有故事。自从这位嵇接骨先生在嵇接骨桥河下安家后,这一带也成了医疗发达地区。

不过别看嵇接骨等名医名气很响,但杭州中药传统还是开创自北宋的苏东坡。据说,苏东坡两下杭州时正值瘟疫肆虐,他不但拨款相助,还自掏腰包建了数座病坊,取名“安乐坊”,它就是公立医院雏形。

还有,和苏市长同时代的科技达人沈括除了写《梦溪笔谈》外,也会制药治病喔。

【小桥变小巷】

宋代吴自牧写了一本《梦粱录》,当中记载了杭州城里城外的三百六十座桥梁。每条河上的桥梁,少则十几座,多则几十座。你看中河,除了嵇接骨桥,还有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桥。

杭州的小巷名很多都是拜桥梁名所赐。古代的桥梁有官府修建的,也有大家捐钱合资建的,还有乡绅行善积德修造的,这名字也取得五花八门。

后来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一些桥被拆毁,原本的桥名就成了小巷名,比如金波桥弄、柳翠桥弄、保佑桥弄、平津桥弄(俗称“猫儿桥”)、水漾桥弄,日新桥弄、棚桥弄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