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942崤函往事:涵洞半尘土,掩埋几孤魂
作者:综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是杜甫《石壕吏》中最有名的一句。而这样的感叹,曾每日在三门峡的一条条铁轨上、一座座小站中重复着。
千年前崤函古道上发生的一个个历史故事,陕州人都耳熟能详,而提起七十年前的那场大逃荒,更多的人则是一脸茫然。
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千年崤函古道的深深车辙中,“闯西省”的河南人曾洒下斑斑血泪。
早前报道
必经之站繁华后的“失落”
插图①:不再停靠客车的观音堂车站
插图②:变身货场的会兴车站
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灾难故事,以及故事所依附的建筑,总是这样,轻易地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淡去,直至变成一片空白。
与人类的健忘不同,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已深深记住了三门峡这座新兴的中原城市,每年入冬到次年初春,它们都会如约前来越冬,三门峡也因此有了“天鹅城”的美誉。
【与平民有关的灾难,历史中总是难寻痕迹】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
三门峡有许多传说:禹凿三门(注释①)、紫气东来(注释②)、周公分陕(注释③),更有关云长收周仓、老子著道德经等。
千年前的历史典故,三门峡人都耳熟能详,而提起70年前的那场大逃荒,许多人则是一脸茫然。
一路上,河南商报记者也在努力寻找与1942年有关的痕迹:比如与之相关的火车站建筑,希望借此找到附着于上面的逃荒故事。
按照常理,建筑物比人的生命力更持久,但结果让我们无奈。
两路西行记者分别在三门峡南站、三门峡站下车,这两个火车站,已不是当年灾民逃荒时所经过的火车站点——三门峡南站于2010年完工,而三门峡站也是1959年陇海铁路改线后所建。
三门峡火车站站长刘根顺说,他到这里任职也只有几年光景,就连三门峡站的历史都知之甚少,更别提1942年这里火车站的情况了。
【现在客车不停的场站,曾经人潮涌动】
很多老人提到逃荒经历,都绕不开观音堂、会兴、灵宝、阌乡等火车站点。
遗憾的是,这些当年兴极一时的火车站点,如今大都风光不再,甚至有的已彻底消失,仿佛不曾存在过。
建于1915年的陕县观音堂车站,曾是灾民西逃必经之地。
2012年8月初,记者探访观音堂车站时,当年的售票候车厅、站台,早已被办公楼取代,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1949年的一座抽水站房,周边的荒草有一人多高。有着十几条铁轨的车站内,只停着3列货车,好不容易看到一列客车开了过来,却是鸣笛高速通过(插图①)。
“以前客车到这里都要停的,现在变成货运场站了,只有货车在这里停靠。”观音堂车站装卸队队长赵先生说,1942年,观音堂车站至会兴车站铁路时断时续,很多逃荒灾民都是坐车到这里后,向西步行至会兴车站乘车西逃。那种人潮涌动的上下车场景,已一去不复返。
经历这种沧桑巨变的,还有建于1927年的会兴车站(注释④)。
如今,会兴车站周边早已失去当年的繁华,厂站铁门紧闭,高高的煤山和几列装满煤炭的车皮,让这里不至于显得那么空洞,寂静的院子里,偶有一点响声,就会惊起看门狗的吠声。会兴车站昔日的繁华,已被一公里外的三门峡站取代(插图②)。
注释①
据民间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
另据《河南日报》报道,古人形容三门峡的交通艰险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神门”、“鬼门”、“人门”这著名的“三门”也成就了“三门峡”这个名字的由来。
注释②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注释③
据《三门峡日报》报道,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凿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栽于土中,这叫“立柱为界”。“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如今,在三门峡市虢国车马坑陈列馆展厅门口,有一个高约3米多的石柱,虽然年久已经风化,但石柱依然昂首直立。
这根石柱名曰“分陕石”,是陕西之名由来的见证。
注释④
会兴车站位于黄河南岸,邻近的会兴渡,曾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和军事要地,《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描写的黄河夜渡情景就发生于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早时繁华异常,在战争和自然灾害夹击的1942年,更是人满为患,车站周边卖小吃、纸烟的到处都是,很多旅馆和商店不分昼夜营业,生意相当红火。
喧嚣归于沉寂的八旬老站
“阌乡车站”4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阌乡车站破损失修的房屋
售票厅也成了住房
“站”内破败
相对于观音堂站、会兴站,灵宝站的变化更为“彻底”。
当年的灵宝老县城,如今已成一望无际的玉米地,1931年启用的灵宝站更是无处可寻——1959年9月,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灵宝县城西迁20多公里到虢镇(今灵宝市区)。
【八旬老车站虽躲过了拆迁,但没敌过时间】
幸运的是,地处农村的阌乡车站,逃过了拆迁之劫,尽管已破败不堪,但部分站房得以保留。
阌乡车站也是灾民坐火车西逃的必经之地。
资料显示,1930年11月,灵宝至潼关段铁路动工修建,次年12月,灵宝车站和潼关车站庆祝通车。由此可以判断,阌乡车站约建于1931年,当时阌乡还是一个县(古时的阌乡,管辖着阌乡、豫灵、故县、阳平、程村和西阎西部的一部分,这儿曾是华夏文明繁衍的地方。因此,它的境内有黄帝铸鼎说,有夸父追日说,有女娲生于任城葬于阌乡说,形成了古代文明繁衍中心,其历史地位举足轻重。1954年6月撤销并入灵宝县),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工程,老阌乡县城被一分为二,变为阌东、阌西两个行政村了,均隶属灵宝市西阎乡。
几经辗转,记者一行找到了紧邻310国道、隐匿于村庄之中的阌乡车站。
阌乡车站是青砖瓦房结构,房顶有两个烟筒,三面墙壁上用繁体写着“阌乡”二字。历经风雨的阌乡车站,由喧嚣归于沉寂,售票厅木门紧锁,门口堆放着几捆木棍,其两边的厢房,也都被村民改造成住房。
在一村民家的院子里,搬开一大扇木板后,记者进入车站售票大厅,里面堆满了村民家的废弃家具,当年的售票窗口还保存完好。屋顶张开了一个个大口,天花板木板断裂后,悬在房屋上方,随时可能掉下。
售票窗口的另一边,被村民改造成卧室,一张宽阔的大床,摆在售票窗口的下边。村民李文兵指着墙壁说,上世纪70年代粉刷墙壁时,墙上还有列车运行时刻表和票价,“1942年那会儿,我母亲就在车站卖烧鸡。父亲前年刚去世,94岁,他经常讲那时的事儿,我们都不爱听。”
71岁的村民郭丙启说,他老家在郑州侯寨,1960年才来到这里,当时的铁轨已经拆除,只剩下沙子,而今的310国道(灵宝市西阎乡至豫灵镇段),约40公里路程全是沿着当年的铁轨铺设的。
铭刻步步艰辛的古道深辙
插图①崤函古道遗迹,岩层被历史印上了深深的辙痕
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被贬华州,赴任路上投宿石壕村,遇吏夜捉人,写下不朽诗篇《石壕吏》(注释①)。
时光穿越到1183年后。杜甫如果夜宿石壕村,或许他会完成另一篇不朽之作:“逃荒记”——1942年灾民步行西逃,与石壕村相邻的崤函古道是必经之地。
【西行步步难,古道车辙深】
2012年8月初,一个燥热的中午,河南商报记者从三门峡市出发,向东循着310国道寻找崤函古道(注释②、插图①)。
崤函古道位于陕县境内。资料显示,崤函古道于先秦时期形成,西起潼关(注释③),东出函谷关(位于新安县城东)(注释④),全长约200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汉、唐时期为名副其实的京畿大道。
三门峡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石耘说,1942年,陇海线火车时断时续,崤函古道是灾民西逃的必经之路,这里道路崎岖险峻,《水经注》里描述其险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唐太宗李世民诗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由此可见灾民逃荒之艰辛。
几经打听,在310国道一侧,河南商报记者找到了崤函古道遗迹入口。沿着高低不平的土路行进不到半公里,越野车再也无法前行,一条石沟映入眼帘,这就是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一座马鞍形的山梁两侧,现存遗迹长约150米,路面宽3至6米,车辙宽约1.06米,辙痕最深处可容下一个成年人侧卧,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成。
“当年很多灾民推着独轮车,上面载着孩子和衣服被褥、锅碗瓢盆,车轮压着辙痕,沿着这条古道西逃。”石耘说,推着独轮车在沟壑交错的古道上行走,可谓步步艰辛,这条千年古道,也留下了当年逃荒灾民的斑斑血泪。
【涵洞半尘土,掩埋几孤魂】
如果说行走崤函古道,灾民体验的是艰辛,而乘火车穿越灵宝老县城涵洞,感受到的或许只有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