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疏花疏果
1、疏花疏果的机理
一般梨树自然坐果率较高,若不行疏果,则劣质果多,优质果少,果实商品性降低;同时会造成树体营养消耗过度,叶片早落,开二次花,花芽分化不良等不良后果,并出现大小年结果或隔年结果现象。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疏花疏果可以达到丰产和稳产的要求。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其机理不同,效果也不同。在梨花期喷布萘乙酸(NAA)
和萘乙酰胺,会使花粉管伸长受阻,不能正常受精,造成落果;在幼果期喷布萘乙酸(NAA)
和萘乙酰胺,则干扰内源激素的代谢和运输,促生乙烯而导致落果;在梨幼果期喷布乙烯利是通过提高乙烯水平,促使离层细胞解体而导致落果,但有效期较短。

2、疏花疏果的技术措施
(1)萘乙酸和萘乙酸钠
在盛花期或盛花后10d,喷洒浓度为25~40mg/L的萘乙酸,对梨有较好的疏花疏果效应。据张玉林(2000)试验,巴梨盛花后1周叶面喷施
30mg/L的萘乙酸坐果率明显降低,达到了人工疏果的效果。山东威海市农林局对8年生晚三吉梨,盛花期叶面喷施25mg/L的萘乙酸,其疏果率与人工疏果相近,而盛花后10d喷同样浓度的萘乙酸,则有疏果过度现象。
在雪花梨树盛花期喷洒40mg/L的萘乙酸钠溶液,可使疏果率达到25%,节省疏果劳动力。在鸭梨树开花后40d喷洒40mg/L的萘乙酸钠溶液,可使花序坐果比对照减少21%~41%,提高了鸭梨的单果重,节省人工疏果44%~67%。

(2)乙烯利
在盛花期,喷洒浓度为200~400mg/L的乙烯利,对梨树有较好的疏花疏果效应。吴应荣等(1994) 试验表明,在20年生晚三吉梨树盛花期喷布300mg/L的乙烯利,起到显著的疏花疏果作用。
第五节 促进果实肥大
1、促进梨果实肥大的机理
梨果实大小取决于该品种果实的细胞数目和细胞体积的大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前期以细胞分裂为主,后期以细胞膨大为主。在细胞分裂期使用外源激素对增加细胞数量、促进果实膨大较为有效。董朝霞、李三玉等(1999)年用“梨果灵”于盛花后35d处理黄花梨,显著地促进了果肉细胞的分裂,增加了细胞数目。处理的细胞数目比对照增加31%,而对细胞径的影响不如细胞数目那么明显。同时认为蘸涂果柄后,能使果实吸收其有效成分,并使生长促进型激素增加和生长抑制型激素受抑,而GA、IAA、CTK等激素的增多,使得果实代谢旺盛,呼吸作用加强,细胞分裂加速。程云(2007)研究认为,CPPU
促进梨果实发育可能与CPPU提高果实库强或 CPPU
促进果实内源激素水平提高,间接促进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关。陈善波等(2007)研究表明,早蜜梨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果肉和种子中IAA含量分别在花后50d和20d出现高峰;GA3含量分别在花后20d和60d达到峰值;ZT
含量的高峰则在花后40d,而ABA含量分别在花后80d和90d最高,随后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IAA/ABA、GA3/ABA和ZT/ABA比值对果实的细胞分裂与膨大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 控制果实成熟
1、梨果实成熟的机理
梨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当果实成熟到一定时期,其呼吸强度有突然增高的现象。呼吸跃变标志着衰老阶段的开始。乙烯诱导梨果实呼吸跃变而促进成熟。梨果实自幼产生乙烯,果实接近成熟时,果实乙烯含量增加。促进或阻止果实内乙烯合成的因素,也促进或延迟果实的成熟过程。窦世娟等(2003)通过对不同聚乙烯薄膜袋对黄花梨果实进行包装处理研究认为,延长贮藏性主要是通过进一步抑制LOX活性、减少自由基积累,进而抑制ACC氧化酶和
ACC合成酶活性,推迟乙烯跃变的来临,从而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减轻果肉发绵,维持较高的果实硬度来实现的。常有宏等(2006)试验结果表明,1—MCP
处理则可降低翠冠梨贮藏期间的呼吸量,推迟乙烯高峰的出现,从而降低果实的代谢速率,并能延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经1—MCP处理的果实,至贮藏期20d时,好果率保持
93. 33%,表明其货架期达到20d,比对照延长10d。
2、控制梨果实成熟的技术措施
(1)乙烯利 乙烯利是促进梨早熟的主要药剂之一,一般使用适期为采前20~30d,使用浓度偏高和处理时间过早,不仅催熟效果差,某些品种还将产生落果和裂果。不同品种具体催熟技术有差异。

在正常采收前40~60d,对八云、新水、二十世纪、新世纪、丰水、晚三吉等梨树喷洒
25mg/L的乙烯利,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膨大的效果,处理果实比对照提早5~12d成熟,单果重比对照增大7%~20%。
张力等(1986)对早酥梨在正常采收前18~25d,果实横径达到55~60mm时,对果实喷洒50~150mg/L的乙烯利,可提早7~10d成熟。菊水梨在采收前3~4周,用浓度为100~250mg/L的乙烯利喷洒,可提早15~18d成熟;八云梨用浓度为100mg/L的乙烯利喷洒,可提早
10d成熟。使用时应注意:乙烯利浓度达到300mg/L时,会加重裂果和采前落果,甚至提前落叶。
洋梨与中国梨的成熟机制不同,采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使果实变软,果肉变为溶质,才可食用。采前25d前后用250~500mg/L的乙烯利喷施巴梨,可提早15~20d成熟。高浓度虽可缩短后熟期,但会造成采前落果。因此,适宜方法是在适熟前期采收,然后在250~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蘸2~3min,
可使成熟整齐,缩短后熟期,提高商品价值。
第七节 调节果实形状
1、梨果实形状
梨的果形常多变,如鸭梨缺少鸭突、库尔勒香梨和荏梨等果顶突出并呈纺锤形、宿萼果存在等都会影响外观品质和经济效益。阮晓等(2001)认为香梨果实有萼端突起和萼片宿存可能与内源激素的重新分配有关。在果实萼端开始突起时,果实的萼端突起部位的内源激素含量与萼洼凹陷的果实接近,梨身部位的内源激素含量则明显低于萼洼凹陷果,有萼端突起果实的萼端突起部位内源激素含量也明显高于梨身部位(GA3、IAA、ABA
含量高出2倍、1. 4倍、1. 5倍)。由此推断,可能由于这3种内源激素在萼端的分布相对高于梨身(尤其是GA3),致使果实萼端细胞分裂生长增快,因而出现萼端突起现象。徐庆岫等(1991)花期喷施与GA3相拮抗的多效唑(50~1000mg/L) ,
可以明显减少香梨果实果面突起和萼端突起部位的IAA、ABA含量。因此,如果在花期前后适当喷施抑制IAA和AB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有减少香梨果实果面突起的作用。
花萼由若干萼片构成,属于花的最外一轮,一般呈叶状、绿色,开花前对花器有保护作用。梨属植物一些品种,如砀山酥梨、库尔勒香梨、黄金梨、玉露香、丰水和鸭梨等,开花结果后部分果实萼片脱落,称为脱萼果,有些果实至成熟时萼片一直存留在果实上,称为宿萼果。萼片是否脱落是影响梨果商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脱萼果一般果形端正、果面光洁、石细胞少、果核小、风味好,很受消费者欢迎;与脱萼果相比,宿萼果果形一般不整齐,肉质变粗,石细胞增多,可食率降低,经济价值只有脱萼果的1/2,严重影响了梨树栽培效益的提高(杨晓平等2014)。
2、调节梨果实形状的技术措施
(1)NAA
任莹莹等(2007)对库尔勒香梨初花期、盛花期喷施
10mg/L的NAA,不仅增大了脱萼率而且降低了脱萼突顶率和宿萼突顶率。
(2)乙烯利
任莹莹等(2007)对库尔勒香梨初花期、盛花期喷布300~500mg/L的乙烯利,不仅降低了宿萼突顶率,而且使脱萼突顶率降为0。
(3)多效唑
库尔勒香梨在花蕾露红期喷洒浓度为600mg/L的多效唑,能使突顶果由83.
8%降至8.
7%,果形指数由1.
25降至1. 05,多数果实由纺锤形变为宽卵形(徐庆岫等,1991);多效唑控制荏梨和罐梨突顶果也有类似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