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bmiddle/003thYOqzy6OHSygN0S9a&690
《道德经》是一座人类智慧的宝库,她给了我们太多的人生启迪和思考,每读一遍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对于宇宙的起源及万物的形成过程,道祖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用非常精辟的语言总结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祖所表述的大道化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创世纪阶段;即整体统一的道,化生出了由基本粒子构成的真朴之气“一”,由“一”续而演化出阴阳二气,有了阴阳,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数,有了二数之后,就开始有了对待,有对待必有两端,如左右、升降、生克、善恶二元对立之分别,有两端必有介于两端之间的中心处,所以二就开始成为“三”数了,“三”为生成之数,万物由此而生。阴的一面,居于幽暗,相对的是万物所持的正明面,所以阴以无形而身负其内,阳以有形而身抱其外。冲气就是阴阳二气的中心,是阴阳之和气,即“三”,“三”乃虚中之气,也是制衡之机,它有调理阴阳,左右升降,理顺生克的造化之妙,大道正是通过这种总理阴阳,调布流变的灵妙玄机,赋予了宇宙万物以不可思议的生命活力和勃发生机。故冲虚之气是万物由之以生的根本,虽然虚而柔弱,但它的作用却是伟大的。对于 “冲虚”和“柔弱”在现实中的应用,道祖接下来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祖此段话的意思是,人们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不谷者无食也),但侯王却喜欢以它来自称,这就是以柔弱来自损,如果统治者能做到言行一致的话,就会得到天下人民的归心,由此可见,虚下的作用,实在太妙了。
如果将道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万物生成原理,应用于对人生命运的理解,即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的命造八字格局,是他的天命基数“一”,而后天的作为所造的善恶业,即是生数“二”,将“一”和“二”统一起来的综合数即为生数“三”,也就是你现在的人生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你先天的生命基数,加上你现在的心理内涵和修为,会决定你未来的人生走势。所以,一个人的后天作为,会使你命中注定的吉、凶、祸、福发生改变,故命运有可塑性。
道祖认为,整体统一的道,以它制衡的力量,调理和制约着相对事物的生存和发展,故《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说明道有一种无所不为的平衡能力,如果人不能顺应自然,企图以人心妄意改变,将会受到大道平衡力的消减和校正,而归于失败,从而出现人事上的不顺和灾难。所以,道祖在《道德经》廿十九章中说: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吸,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是积极主动的迎接,参与和担当,但这种作为不是妄为,而是时来势迫,随于其后,顺应自然而作为,即“不得已。”如果以人心的私欲去作为,即为妄为,因为它违背了天意自然的运作,必会为自然所淘汰,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以道祖举例说:当你想走在前面,结果还是有人走在了你的前面,当你想走在人的后面,结果后面还是有人跟随;当你张开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气,后面就有一阵风将你的暖气吹散;当你想成为最强的人,总是还有人比你更强,因为人的身体总有衰弱的一天;如果你想扛载重物,不久你就累了,你又要将扛载的东西放下来。“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不会去做过分的事,或夸大不实的事,更不去做没必要的事。因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祖以他的人生智慧教导我们;人只要不断减损自己的欲望,复归于“虚极静笃”的无为状态,就能与创造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极大道相合,与道和真,可以使你人生所有的灾难和业力被化解,因为道是圆满的,它不会有问题,所以你也就没有了问题,你就解脱了,这就是因“损之而益”。
如果你想以人心的有为来利益自身时,不久你就会发现,你有解决不完的问题,甚至出现你无法解决的事,你就生活在苦中,这就是因“益之而损”。
在我们所处的相对世界里,对立的一面,不会独立存在,当事物的一面出现时,它的反面亦会相应的产生,当我们仗持拥有了一方面的优势时,那么它的反面将同时被我们所创造,故欲高则人抑之,欲强则人挫之,“强梁者不得其死”。譬如走路,我们的脚给地面一个向后向下的作用力,地面会根据这种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给我们一个向上向前的推动力。这就是道祖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所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存在本身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 “有”会自然产生一种向“无”的消减与回归,而“无”又会产生一种向“有”不断递增的生成,当有与无之间的消长趋于自然的和谐和平衡时,其稳定的生机就会生发。这种潜在的作用力虽微弱而不可见,但它却是道在事物中平衡力的一种动机。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灾难。
这是因为,当你以人心的有为和妄动做事时,你也就同时启动和制造了一种消减和惩罚自己的反作用力。换句话说,烦恼是自找的,问题和麻烦都是自己制造的,故道祖在《道德经》第七章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道祖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所以能长久的存在而不消亡,是因为天地只生万物,不生自身,自己不生长自己,这反而造成了自身的长久存在。圣人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为人处事时,将别人的事,众生的事放在前边,自己的事放在后边,反而会被众人拥戴于先,将自己能否生存的事,放在了意识之外,自己反而无忧无虑,性命坚固。这是因为他无私无我时,也就不会有反作用力来消减自己,他也就没有了灾难和烦恼。所以道祖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意思是说,这些道理,都是古代圣人的遗训,我也就拿它来教导别人。
道祖以上所说这些言论,就是天理,天理是用来称量人心的天平,在这个天平上,我们能否把握住自己的平衡,这很重要,如果人的行为偏向于自己这一方,就会受到自然力的平衡,所以人是由天来管的,天理犹如人间的法律和交通规则,如果人违犯了这种规则,就会受到上天的处罚,因为天有生杀大权。最后你所拼命想要追求,抓取和执着的东西,还是保不住,而且还会以疾病和灾难的形式出现在你的面前,这就叫“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所以,最有能力和权力教化人的是上天,上天降灾于人,其实是教人怎样做人做事,并指给你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我们应心怀感恩,忏悔自己的过错,如此用心,才能使我们在苦难的磨砺中觉醒,收获到你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心灵成长带给你快乐和精神能量的升华。
如果我们将这些原理推及到人生更广的范围,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些现象。譬如说:一个人若是喜欢骄傲张扬,就一定会有忽然倒架的时候到来;一个人若喜欢懒惰安逸,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若喜欢悭吝贪财,就一定会有嫖赌浪费之子孙替他破财;一个人若喜欢机巧算计,就一定会有糊涂愚笨的子孙被人欺负;如果一个人心底比较善良,老实厚道,显得木纳窝囊常受人气,他的子孙往往比较优秀;如果一个人内心慈悲,乐善好施,常救人之急,济人之难,他的子孙往往会出优秀人才,且大富大贵。这些变幻的人事,所彰显的,就是天理的昭彰,由是以知,留德于子孙,子孙可荫其福,留财于子孙,实是遗祸于子孙啊!故道祖《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利而不害者是天道,害而不利者是人心。人有多重的贪心、私心,他就会有多重的灾难,由人心的不平,造成了社会的不平,贫富差距的拉大,有些人只顾自己花天酒地,奢靡享乐,却不肯扶危济困,有些人见利而忘义......人间有多少不平事,天下就有多少灾难,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天灾人祸频现,就是人心不平的写照啊!
所以一个人没有了私心、贪心,他也就没有了灾难,他就生活在天堂里。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可以移风易俗,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仅可以化解自身的灾难,并能惠及家人,使家风和乐,整个家庭没有灾难,而且他还可以影响他周围的人,人们以他为榜样,勉励向善,会使这个地方的风气改变。故道祖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现将道祖这段话解释如下:天地之间如果建立有形的东西,容易被拔去,唯有善于建立道德的人,才不容易被拔去,这是因为道德是建立于无形的心中,所以没有形体让力量拔去,也没有力量让无形的道德脱落。所以能够在生的时候行持道德的人,他死了之后,仍然有社稷宗庙,让子子孙孙祭祀,代代相传不绝。因为他的德真实的充满全身,散发着祥和的光辉。所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家风祥和融乐。如果这个有德望的人,德化于乡里之间,其福德就会充满而长养整个乡村。如果德化于国家的话,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如果德化于天下的话,也同样能够感召天下。道祖说,我为什么能知道这些道理呢?就是以我修道的感悟得到的实惠去感化家人及周围的人,以自己家的好风气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家庭的好风气,以这些由近及远的原理推究而来。所以,行道立德,不只是个人的事,它紧系着民族的兴旺,天下的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人人都能行道立德,天下将变成大同世界,这正是我们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杀戮,没有流血,没有灾难,没有尔虞我诈,祥和安乐的人间天堂!大同世界的梦想,呼唤着我们每一个人道德良知的回归,时间不容等待,一切从我做起!(了然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