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霞光灿烂店子刘(上)

(2014-02-06 09:23:25)
标签:

转载

分类: 临沂风物

乡邻所说的十一少我还以为是刘策先的第十一个儿子呢,原来他们是堂叔兄弟排行,通过博主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好多刘氏家族的历史,谢谢李老师!

                      霞光灿烂店子刘(上)

 

    沂南县大庄镇刘家店子村,原名东流店。明朝初年,刘氏落籍东流店。清代,东流店刘氏已成为与近在咫尺的高氏齐名的望族。因为东流店早已改名为刘家店子村,当地称之为店子刘。

     清嘉庆六年《刘氏族谱》记载,始祖刘全,由济南府长山县迁居东流。后世刘氏分支族谱多以嘉庆六年《刘氏族谱》为基础进行续修,祖居地也表述为济南府长山县。刘氏始迁祖的具体情况,本地族谱语焉不详。桓台同治十三年刘氏世谱》也记载:始祖刘穷祖居地河北枣强刘家村迁居地新城(桓台)县波扎店。桓台《高氏族谱》也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高鹏远奉母与表兄刘泉离开新籍长山县,再次南行寻求理想的安居之地,最终在“县治之南界,曰东流店因籍焉遂为会川乡东流社人氏。”由此可证,店子刘始迁祖刘全(泉),与店子刘始迁祖高鹏远是表兄弟,落籍沂水县会川乡东流社东流店的时间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

    有明一朝,东流店刘氏还没有成为当地望族。清中后期,刘氏一族渐显隆盛。自道光十八年刘恒泰进入仕途开始,其子侄及孙辈相继出仕为官。虽然大清王朝已是日暮西山,但店子刘氏刘恒泰一脉却是晚霞灿烂,祖孙三代辉煌一时,至今也还余光可见。 

 

                       江西名宦刘恒泰 

    刘恒泰,字象久,嘉庆十一年(1806)生于沂水县刘家店(今沂南县大庄镇刘家店子村)一个书香之家。曾祖刘友琴,字张诺,绩学早逝。刘友琴生子二,长子刘(ju上宀下居),字贮生,贡生,中书科中书;次子(名未详),字绥之。刘(ju上宀下居)生子恪亭恪亭,字子恭,贡生,翰林院待诏,生子三人,长子恒泰,次子三子为孪生。绥之授室后二十三岁去世,阙嗣。

   

    半生苦读入仕途  

    恒泰久自幼天性笃诚,举止言动有成人风。六岁时,父亲授其孝经一本,唐诗三百首,数月后记认无差,“群目为大成之器”。七岁入塾,自此始,每日偕同两个弟弟晨昏定省外,唯读书,无他务。八岁读《论语》,九岁读《四书》,十岁师读《诗经》《书经》《唐诗》,十一岁读《易经》兼听讲《四书》,十二岁读《礼记》兼读古文学时文试题帖,十三岁读《周礼》,十四岁读《左传》。塾学阶段顺利完成了必学的科目。

   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在完成了塾学阶段必学的科目后,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考取生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次考试,府试通过后还要参加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院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又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称秀才),分拨县、州、府学学习。刘恒泰二十岁参加县试,同年参加府试。二十一岁参加院试。院试由学使吴巢云主持,试题“吾学系周礼”,刘恒泰以第四名成绩分拨入县学,成为录名的生员。生员学习期间要参加科考。科考是乡试的预选考试,成绩分三等,其一二等及三等的前几名可以参加乡试即省级考试。道光六年(1826),刘象久二十一岁,科试二等,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清代乡试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帝万寿、登基等庆典增加一次,称恩科。道光八年(1828)是戌子年,刘象久二十三岁第一次应乡试正科,没有被录取 

    道光九年(1829,刘象久参加省学政巡回岁试,荣列一等。 二十五岁再次参加科试,获一等举优。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二十六岁的刘象久第二次参加乡试,又未果。为了继续应试,乡试当年又到日照东湖附馆学习,师从岁贡生费廷言读书。二十八岁时,岁试一等,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按制获得廪生资格,每月领取廪米六斗当年参加恩科考试,虽“闱卷呈荐”,但终未果。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刘象久附馆莒州罗宅从举人马星垣先生学习,未参加当年正科乡试。三十岁时,赴沂州府琅琊书院修习课业先后师从进士府学教授郭建屏、举人书院山长孙敬生。道光十七年(1837)丁酉,第三次赴省会考应乡试,仍未中举。

    清代,乡试三次没有过关的生员,可以被推举为贡生(又称拔贡)参加朝考。贡生名额有限,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贡生朝考六年一次,除了参加笔试外,还要吏部面试。吏部的面试重在形貌与应对,要求体貌端正,言语流畅,于时事吏治素有研究。在形貌要求上,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合于四字形貌者为合格。双肩偏一侧指短腿,“头小,大两头尖,有一相类似即体貌不合格。因为朝考才貌双挑,所以又称之为“大挑”。大挑过关后,一等任用为知县,二等任用为州府或县学的学官。在科举制度下,贡生出身的官员地位很低,只有多年不能中举的秀才才会选择走拔贡这条路。道光十八年(1838),是六年一次的“大挑”之年,这时刘象久已三十三岁,虽未中举但成绩还属优等,而且体貌端正,人品好,有声望,因此被拔为贡生,保送入朝参加朝考。朝考头场题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赋得荷珠”。刘象久《荷珠》诗“叶同花并美,小与大俱圆”句,呈皇帝御览时被丹毫圈赏,钦取一等第三名。复试题为“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与“赋得政贵有恒”,获第二等第二名。

 

     筮任江西悴身心

    按朝考制度,二等任用为学官。刘象久因头场朝考钦取一等第三名,授官知县,掣签分发到江西待补。掣签由吏部掣签决定授官者分发到何省。凡正途出身授任知县的一般为实授,而异途充任知县的,则一般先试授,经过历练,称职者方可改为实授。当年十一月,刘象久奉旨到了江西省城南昌。因为是异途授官,刘象久并没有直接任用为知县,而是于第二年春被委任谳局审案。谳局又称发审局是清朝中后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变化各省地方政府设立的一个专门案件审理机构,审案即案件审理员。 

    清雍正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 交通要道,繁行政业务多,疲税粮滞纳过多,难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极个别不靠交通要道而且社会安定、行政业务少、无税粮滞纳的县称之为“简”经过半年多的谳局审案工作,刘象久显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及出色的办案能力。也是因为才智过人办案出色,当年九月,委署到地处要冲行政业务繁多的南安府大庾县任知县。这时,刘象久已经三十四岁了。

    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因地处大庾岭而得名,是南安府所辖四县之首。这里民俗地处边境,地连广东,民风彪悍。刘象久履任之时,土棍蔡查两姓争山滋事,借仇抢掠多达每日数十起。首犯蔡大熊一年多没有捕获归案,成为朝廷挂名的案子,因为久悬未果,前任知县因此被弹劾。刘象久到任后第八天就将首犯才大熊抓获,又五次带兵下乡清剿滋事余孽,大庾县境从此安宁下来。当年冬,卸任大庾县知县,回省寓居。刘象久任大庾知县虽三四个月,但因办案清明利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道光二十一年,三十六岁的刘象久转任为广信府玉山县知县。玉山县与浙江省常山接壤,属于“冲繁疲难”四型俱全县份。当时浙江省英夷不靖,朝廷调袁州各府防堵兵丁千余人,广东大炮二十台、江西大炮十九台并军装火药过境,上下站都由水路到玉山县,再从玉山县运近百里进入常山,路径狭窄,运输极为困难,而军务急迫,刻不容缓,刘象久昼夜相继,仅月余就顺利完成了任务。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卸任待命,当年五月委任赣州府赣县知县。

    赣县属于“冲繁难”三型兼有类县份,突出的特点是积案甚多。刘象久到任后七个月断结207案,并抓获了邻境要犯。这时,兴国、长宁两县出缺,一时没有人选补缺,刘象久以赣县知县代理两县事。长宜县虽比较平稳,但兴国县属于“难”类县,两县数年来又没有清结交代,当时还值湖北崇阳县土匪猖乱,省调赣州兵八百余名前往宜州防堵。刘象久担心兵丁在兴国长宜两县境内耽延时间,滋事扰民,便代发两县沿路口粮。事后两地都没有归还,刘象久只好自行赔垫。十一月卸任赣县知县,自行赔垫兵粮款也就了结了。 

    道光二十四年,刘象久被委任为南康府都昌知县。都昌县地临鄱阳湖,文风醇厚,名甲一郡,但地薄民悍,不易治理,属于“疲难”类县份。刘象久屡职之后,主动除莠安良,境内肃然。时值湖水溢泛,水灾严重,刘象久除从速报灾请赈外,又带头捐奉以增加赈款。当年县试,刘象久照例为主考,录取生员胡元琛为头名。但胡元琛原来知名度不高,许多童生又素来未闻其名,因此产生异议。复试后,刘象久将胡元琛文卷公开展示,众童生既心服胡元琛文才,更钦佩主考官慧眼。胡元琛也未负众望,后中甲子科举人。因刘象久亲民重教,公正识才,奖掖人才,阖邑乡绅联名送“学道爱人”匾以表民意。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转任袁州府万载县知县。清代万载县的移民与土著矛盾深厚,不禁诉讼不断,而且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讼棍插手土客冲突从中渔利,又更加重了土客矛盾,县份类属“繁难”。刘象久到任后实力整顿,讼棍远避他方,数年不敢入境。有争讼者,分立区直,立予断结,不留积案。在任期间,江西省办理清查案,行文未到,刘象久已将前任存库银八千余两扫数解清,本任经收各年正杂钱粮无丝毫短欠。各前任流摊之欠积累达八千余两,刘象久逐年代为弥补,经袁州府保奏清查无亏奉。《万载县志》为其立传。传曰: 

    刘恒泰,字象久,山东沂水拔贡,道光二十六年知县。才智过人,下车受词,旧者两造具备即予判结,新者诘其情虚当堂掷还。摘伏发奸,出人意表。一时胥吏及堂下观者,群诧为神。甚有怀奸欲试,业经盖戳登号,见其英明,惮不敢上。初告期投诉率一二百纸,行之一月减去大半,及朞寥寥一二十纸而已。邑中势恶土豪盗贼赌棍及一切积为民害,无一不在其胸中,因事到案,立予重惩,并发其他罪恶。由是,强豪屏息,盗风渐衰。凡稠人广众中,一识其姓名几于终身不忘。县试考入前茅者,十年之久遇之尚能面诵文其文。在任三年门墙峻而有学行之士,礼遇极优陶铸均而及寒畯之儒。栽培独厚,当时惮其风采或有微词,去后思其勤求民瘼弊绝风清,乃皆叹服。至今则统前后数十年,廉仁勤干较其实惠在人,举无出乎其右

 

      辞职坐馆课子孙

    咸丰元年二月,刘象久卸任万载知县,委署南昌府盐粮水利通判,兼署粮督同知。第二年又调署属于“冲繁”类的临江府新淦县。这时,刘象久父母年事已高,本欲陈情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又兼十余年连续辗转调任,所署县份无一是“简”,也无一是“冲繁疲难”中的单类,因此更感到身心交瘁,于是告病致仕。十月底卸任,回省寓居南丰试馆,杜门谢客,亲教三子策庸读书。

    道光三年正月,太平天国军乱及江西,九江失守,省城戒严。刘象久携家眷经浙江、江苏,水陆兼程,半年多时间才辗转回归老家。道光四年冬,因为万载、新淦两县离任时交待未结,奉命赴江西完善交代事宜。到了万载县境内,老幼遮道竞迎,阖邑绅民陈请刘象久复任万载县事。刘象久以病体难支为由谢绝,邑人大失所望,挥泪送别,又立生祠以作感念。七月份到临江府,经核查,当时因军务告急,当事者无暇顾及万载、新淦两地,虽然未出具结论,但已核算清楚,统计有盈无亏。

     交代作结后,刘象久庾年底返回家乡,遂摈挡一切外事,在后庄设馆,以诲弟课子训孙为业,亲自教授两个孪生弟弟和策先兄弟三人。刘象久年轻时在学业功名上就自我加压。他二十三岁时,寿登九十的母亲无疾而终,他虽非其亲出之子,但他侍之如嫡母。因为自己读书尚未成名,将母停柩在堂,以待自己获得功名后再行厚葬。他教育子弟说:“读书之道在绝交游,以专其功,去浮华,以实其功,屏游思杂念,以静其功,无弃天,无恃地,存心先求学问,功名听之自留下,读书真种子。”在他的亲自督责教诲下,当长子刘策先任玉山知县后,次子策勋、三子策庸等同辈兄弟相继录为邑庠生,并且都已优等成绩补廪膳生,一门父子兄弟一时食廪膳者达六人,家乡之人无不争相羡慕,啧啧称赞是真读书人家。及后,两个孪生弟弟都跻身仕途二弟由县学生员捐为训导,三弟因军功授知县掣签山西;次子策勋以贡生授知县掣签云南加同知衔;三子策庸以举人入朝会试“大挑”二等,选授东昌府博兴县训导,官至教谕。刘象久四十九岁时,原配妻子病逝。继纳唐氏为继室,五十一岁时生幼子策濂。策濂,县学生员,科考取一等第六名 ,由策先捐监应乡试入官号。

    咸丰元年,逢新帝登基覃恩,刘象久在职受封文林郎。 五十九岁时,因长子策先以战功升迁,致仕在家受赏二品封典。六十三岁时,因长子策先按察司记名并赏一品封典,受赠光禄大夫。咸丰十二年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青出于蓝刘策先

 

     恒泰生有四子,长子策先、次子策勋、三子策庸、幼子策濂。刘恒泰潜心课子,把自己未竟科举希望寄托在长子刘策先身上。刘策先虽在科举上屡负父望,但在仕途上却青出于蓝,创在了刘氏家族的辉煌。 

    苦读无缘进士第                          

    刘策先生于道光四年1824),与孪生的二叔父、三叔同庚。刘策先出生时,父亲刘象久十九岁,第一次应府试和院试,祖父刘贮生还在外坐馆教书,可谓书香之家。道光十年,刘策先与二叔父、三叔一起入馆拜同族荆玉先生学习。十四年延聘汪永栋,十五年延聘王松教授叔侄三人。叔侄同馆同师,相互砥砺,亲睦和谐,一时传为佳话。

道光十九年冬,在大庾县任上的刘象久将父母接到任所奉养,策先、策勋、策庸随行至署,兄弟三人开始了随父宦游的异乡生活。在大庾县策先、策勋师从己亥举人邹剑锷。父亲卸任大庾县寓居省城眼光庙时,以父为师,勤学不辍。刘象久委任玉山知县时,家眷继续寄寓眼光庙,唯将策先带在身边随任读书,以便随时教诲。二十二年,刘策先回乡参加童试并授室晚婚。当年童试合格,顺利录入县学生员。 

     道光二十三年,刘策先参加乡试未得录取,在家与二叔父、三叔父再此同馆,继续从师读书。二十四年,刘策先第二次应乡试又落榜。当年,遵父母命续娶莒州大店大学士庄令训之女。二十五年秋,携新妇至父任所省侍,再次随父辗转任所,随地聘师学习。道光二十六年,再次应乡试,闱卷备中,但仍落榜。当年冬刘策先奉命到万载县,再次随父读书。鉴于三次乡试名落孙山,父亲亲自严加督责,所作课艺兼请举人出身的万载县训导批阅。

    道光十二八年,刘策先回乡录科,准备再次应乡试。回乡后,附馆莒县大店庄宅,从举人盛梦龄学习。二十九年,应乡试,又未果。

    咸丰元年,生员科试一等补廪,举孝廉方正。雍正元年(1723),诏直省每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并规定以后每逢皇帝即位即荐举一次。乾隆五年(1740),定荐举后赴礼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为了获得正途功名,咸丰元年冬刘策先与二叔父、三叔父和二弟策勋再次一起应乡试,结果是再次一一落榜。

    咸丰三年,刘象久已致仕在家设馆,全力教授两个孪生弟弟和三个儿子。当年,已生子为人之父的刘策先岁试获一等。咸丰六年(1856),已经33岁的刘策先放弃了由中举再大考及第的出仕之路,接受了由孝廉方正授户部主事的捷径,走上了仕途。 

    以文就武步青云 

    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和捻军南北呼应,搅得大清朝廷焦头烂额。捻军是由北方苏、鲁、豫、皖等地的流民组成的反清农民武装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二十万马兵。1865年,亲王僧格林沁剿中伏阵亡后,清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刘策先履职正值捻军横行,朝廷忙于剿堵之时,所以官授文职却以文履武,走上了前半生半文半武的仕途。

    咸丰八年,刘策先由孝廉方正授户部主事,遂携眷进京赴部供职。当年十月,以知府分发直隶省候补。后经直隶总督奏请,调至天津海口大营当差。至海口,又被委任北塘海口守护炮台。从此,刘策先屡屡涉足军事行动,并在崭露头角,屡建战功,顺利升迁。

    按清代官制规定,铨选职官,首先把各种官职定为,无论正印、佐贰或杂职,均列为员缺,另外将应选官员分为,按资俸、进班时间等序,依次排列,等待补位。道光九年,刘策先因守护炮台办理海防出色,奉旨授官知府,不论班次,遇缺即补。 次年,刘策先以驻津办理海运兼办海防迭次出力出色,奉旨以道员身份,带并赴黄村防堵并缉拿土匪。十一年,经直隶总督和钦差大臣奏准,派赴直隶大顺至山东山东曹州一带,带兵剿灭教匪。不久,克复曲周、清河、莘县、冠县等地。因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遇有道员出缺,即行放任,并赏带花翎。此事,《同治朝实录》有载。

    同治元年四月,刘策先奉旨以道员身份行事。同治二年正月,受直隶总督派遣统兵剿贼,力保南宫,克复武邑等县。三月,受直隶总督派往直隶东部剿灭捻军,以战功卓著,记名盐运使,并受赏“巴鲁图”名号。随营作战的三叔父,也因此奉旨授予训导,不论单双月,出缺即行补用。喜报传至家后,父亲刘象久立即修书告诫儿子:

宁为儒将,勿为战将;宁为循吏,勿为能吏。带兵以安抚为先,不徒以剿杀为急。官至三品,恩愈重,报称愈难,当视国事如加时焉。子其勉之。

同治三年,直隶东部被全部剿灭,境内肃清。旨谕“以直隶军迭次剿匪出力,赏道员刘策先二品封典。”加布政使头衔。根据清制,刘策先父母及祖父母具受二品封典。当年秋,署清河分巡道。布政使是省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此后刘策先备受直隶总督青睐, 遇有匪事必奏派刘策先统兵处理。

同治四年,亲王僧格林沁在曹州一代剿办捻军时不幸阵亡,朝廷震动,敕令直隶山东等处调兵把守黄河,以防捻军渡河北上。直隶总督奏派刘策先统领东路水陆马步官军驻扎东阿城,相机进剿捻军。同治六年春,刘策先由河防回直隶省。当年九月,经兵部右侍郎通商大臣崇厚奏请,调刘策先往天津督办天河两府及东南两路厅团练。当年冬,西部捻军张总愚纠集数十万众由山西吉州,东渡黄河围困保定省城。太子太保大学士官文奏请,调刘策先回省统帅兵马守省城。当时,刘策先的三叔父、二弟策勋、三弟策庸、长子恩驻先后来到军营相助。刘策先分派他们分别担任各营指挥,号称策字营,策字号大营一时威震直隶两地同治七年正月,刘策先奉命统领各策字营保护西陵。夏秋之时,又会同皖豫淮湘各军扼守运河。因屡获大胜,肃清畿辅,陞刘策先记名按察使简放,赏三代及本身正一品封典,赠祖父刘贮生、父刘象久赠光禄大夫,祖母和母亲赠一品太夫人。刘策先三叔父、二弟策勋、长子恩驻因随营出力有功,奉旨以知县发省分归候补,前先补用,并赏加同知衔。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这时刘策先三叔父、二弟策勋、长子恩驻虽然还是候补知县,但已享受正五品的名分了。秋天,刘策先移营正定城办理善后事宜。

当刘策先统军转战直隶山东河南之时,年已六十三岁的父亲刘象久再次修书告诫所向披靡的儿子:

尔每日行军驰驱百余里,辛苦不待言矣。所过之处绝无蹂躏,人言如此,我闻之甚喜。夫用兵之道,恤民为先。兵者何?所以剿贼也。剿贼者何?所以救百姓也。诚能申明纪律,约束兵丁,则军令必齐。军令既齐,则民心必固,则贼势必孤,荡平之机可计日而待也。

 

按察布政湖北省

同治八年,刘策先四十六岁,奉旨补授湖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提刑按察司是元朝、明朝、清朝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门,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主管为提刑按察使或称为按察使,也简称臬台、臬司,品为正三品在此之前,刘策先先以道员赏二品封典, 加布政使头衔,继之军功记名按察使简放,赏一品封典。补授湖北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是以正一品的荣誉任正三品的官位。

刘策先赴湖北任职的当年冬,在家潜心教授子孙的刘象久特修家书再次教诲儿子:

臬台总理刑名,适轻适重,民命攸关。宜体钦恤之意用副(辅)弼,教之思严,酷非所以培国脉,姑息亦非所以厚民生。毋枉毋纵,思为得之。 

同治十一年二月,刘策先由按察使署移官湖北布政使署。代,巡抚是一省的主官,布政使又称藩台方伯分管民政、财赋、户籍、钱粮等行政事,品级为从二品。父亲刘象久接阅官邸抄报后,又差家丁持亲笔书诲到湖北官署,剀切教诲:

理财用人是藩司专责,款项之出纳,官员之补署,经画既繁,怨优易集。必须大公无私,通达政体,不沽名,不避怨,不辞劳瘁,布纲陈纪,力持其屏,以报天恩于万一也。

由于有父亲的耳提面命和谆谆教诲,刘策先以文屡武踌躇满志之时,终未沦为专嗜杀伐的战将,而成为屡立战功的儒将;在地方大员官位上,虽没有剿捻时的风云辉煌,但也总理刑名之时无枉无纵,藩司一方之时不沽名不避怨,恪尽职守,最终全身全名致仕。

刘策先有子三人,长子恩驻生于咸丰四年正月生于祖籍刘家店子,次子恩彤同治七年三月生于直隶省垣,三子恩诜治九年二月生于湖北臬署。刘策先在直隶任上时,就把长子恩驻带在身边,以便于在延师课子的同时旦夕教诲。在湖北任按察使和布政使期间,刘策先曾延聘莒州籍进士前任咸宁知县崔培元,教授已进入学龄的恩驻。

光绪初年,刘策先病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