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市河东区葛沟镇葛沟村南首,从前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齐鲁分疆”石阁。石阁凌空建筑在南北通衢之上(现已建成滨河东路)。阁基东西长15米、南北宽10米、高15米。拱门高5米,东西阔也是5米,三马并辔同行,宽绰有余。南方拱门上方横嵌石匾,镌刻着4个大字:“齐鲁分疆”。北向拱门上方也有一块石匾,镌刻着几行小字。石阁西边原有一块场地,面积约半亩,俗称“阁子园”。
石阁北,拱门两旁原先有4块石碑竖立。碑文内容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记忆了,仅仅知道其中有一块是明朝重建石阁时设置的。
石阁南,拱门西侧有石阶,宽2米,阶高35厘米,自南面北拾阶而上,登十三阶,达一平台。平台面积约2平方米。自平台面东再登三台阶,从西北可以登临石阁的顶层。顶层的四周有十二垛女墙(古代的御防设施)约一人高。
石阁顶层有房屋3间,琉璃筒瓦,花脊龙头。房屋长7米、宽3.5米、脊高5米、门背向。房内正中,观音塑像面北跌坐莲台,俗称“倒坐观音”。
整个建筑全部用巨大的长条形青石筑成,阁基巨石每块重达2000公斤,当年的工程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代前期,沂南县全境属莒国的领域。齐国的疆界,南至今临朐县与沂水县交界的穆陵关。鲁国的疆界,西至今费县、平邑一带。
公元前600年,鲁国从中丘出兵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莒国境内的氏族部落根牟,即今葛沟所在之地。这时齐国南疆仍在穆陵关东西一线。除了郓、诸、向等地,莒鲁纷争,多次易手外,整个春秋时期,齐国的势力可以说始终没有侵入到现在的沂水境内。所以说,“齐鲁分疆”不可能是齐国与鲁国的分界线。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莒国与鲁国相继被楚国灭亡。所以,这一时期也不可能存在齐国与鲁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
秦朝时期(公元前220年~前207年),齐、鲁、莒都已不存在,直到秦朝末年田齐的后裔复起。沂南县、莒县曾经是田姓齐国的政治、军事据点,势力向南延伸至今郯城一带,与刘邦、项羽抗衡。所以,这一段时期,也不可能存在齐国与鲁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
汉朝初期,鲁国封疆在今曲阜、滕县一带,齐国封疆分为7郡,沂南县境沂河以东属齐国的城阳郡。所以,自此以后都不可能存在齐鲁两国在葛沟分界的史实。
那么,应如何理解“齐鲁分疆”的意义呢?
原来,古代根据天文、星宿运行的幅度来判断某一地域的精确方位。古代地理学家称这种判断方位的方法叫做“分野”。古地理学家命名他们分野的地域,借用了古诸侯国的名称。例如:齐分、鲁分或称齐地、鲁地等等。《汉书·地理志》写道:齐地虚、危之分野也。鲁地奎、娄之分野也。虚、危、奎、娄都是古天文学中星宿的名称。可见,“齐鲁分疆”不是指齐国与鲁国而言,而是古地理学的专有术语——齐地、鲁地(或称齐分、鲁分)在此分界。实际上,葛沟在古代是青州、徐州北南分疆;青州、兖州东西分疆之地。即城阳郡与东海郡、城阳郡与泰山郡三地分界的地方。石阁是研究我国古天文学、古地理学家的实物凭证,这样珍贵的文物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葛沟自古占据交通运输要道,据当地长者讲述,古时通衢之地夜晚灯火通明,贩卖海盐、海鲜商贾众多。抗战民国时期乃兵家必争之地。葛沟镇现在交通依然发达,北临日东高速,东临227省道,葛岸线东西贯穿镇政府驻地,滨河东路从市区延伸至此。
令人惋惜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在葛沟构筑据点,1941年将石阁拆毁,搬运石料修建炮楼。时隔不久,我老三团和边联县军民一举攻破日伪葛沟据点。当时敌我拉锯争夺战略重地十分激烈,为了防止日伪军重修葛沟炮楼,我党我军发动革命群众将石料全部运往沂河西岸苏家庄、石沟一带。石阁古迹从此荡然无存。2011沂南县在现葛沟镇葛沟村西侧的滨河东路重建一座汉阙。
2011年1月临沂市政府决定将沂南县葛沟镇整建制划归河东区管辖,8月划归临沂汤泉旅游区管辖。千年古镇的名字葛沟镇从此消失。希望有一天再现葛沟古镇-葛沟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