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b Market Signaling
(2017-02-22 09:19:02)一、 该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这篇论文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信号发送和决策互动的模型。本文中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市场的动态博弈过程。不完全信息市场是说,市场中的人无法了解市场中的所有人的情况(否则,interview也就是不必要的了)。动态则是说,参与者的行动是有先后的。
作者以教育信号举例。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并不了解求职者的真实情况,为了求职者能力,因而设定了一个学历水平的区分点y*,针对不同学历水平提供不同的工资。由于教育是有signal costs的,求职者会根据工资表和教育成本,选择对其最有利的受教育水平,进行求职。雇主在雇佣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劳动者实际的能力和之前的预期能力,决定在下一轮招聘中是否更新、如何更新工资表。如此形成了一个循环,最终当雇员实际生产力符合预期时,市场达到了均衡的状态。
作者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signal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另外,即使signal相同,indices这种不可变的指标也会对signal sender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对称信息会带来市场无效率。
概念定义
学历:信号。根据作者的定义,个人可改变的、可见的特征。
求职者:信号的发送者。
雇主:信号接收者,由并不能观察到求职者的实际生产力,只能通过学历水平这一信号加以判别。
雇佣选择:基于自身信念,对信号进行回复的过程。雇主相信,signal和indices对应着求职者能力水平的分布概率。比如,某些signal或许意味着求职者具有较高的能力。
工资表的更新:调整关于signal和indices的雇拥信念。
平衡状态:雇佣者对信念的自我确定(雇员的实际生产力等于预期),市场最终会达到平衡。
二、 该篇文章是如何阐述其观点的?
引入假设
1. 重要假设(critical assumption):信号成本和生产能力成负相关。通俗的说,“聪明人学得快”,生产率较高的人接受单位程度的教育,付出的边际成本dc(y)/dy较小。
2. 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均衡情况下,工资等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为零。这样,对于风险中立(risk-neutral)的雇主来说,给出的工资,恰好等于职员劳动生产率的数学期望值。
3. 假设求职者是完全理性的,接受教育是为了能够拥有合适信号,以获得较大的利润,所以会根据给定的工资函数w(x)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
4. 隐含的假设:教育并没有提高人的生产力。教育是一种具有信号成本(signal costs)的信号,之后的讨论会发现,这种信号可能成为有效的filter,区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也有可能恰恰相反。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实际上教育本身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人后天的教育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是微不足道的(教育产出存在着边际递减现象)(Kenneth Joseph Arrow对此有进一步的扩展,放松了这一假设)。
5. 类似于数学上的连续性假设:显然,模型中的函数是连续的,因此市场中需要有足够多的sender,并且sender在适当的成本范围内存在足够多的信号。
提出了博弈策略
求职者(sender)选择教育程度作为信号,根据雇佣者给予的工资函数选择合适的策略,即:选择接受y水平的教育,力求使得工资与信号成本之差最大化。
雇主(receiver)接受信号之后,决定是否雇佣。经过雇佣后一段时期的观察,制定新的工资表
建立数学模型
在坐标轴上建立了两条曲线:给定的工资曲线和教育成本曲线,通过比较二者差值的大小,研究博弈均衡状态下的市场情形。
1. 作者首先考虑学历作为单一的signal。经过简单的计算,作者给出了市场可能出现如下的几种均衡:
q1>a2/a1 分离均衡,信号能够有效地传达,即高生产率劳动者与低生产率劳动者能够被区分开
q1
q1<1-a1y* 混同均衡,信号不能被有效传达,出现过度教育的情况,即所有人都倾向于接受教育
这一结果带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信号仅在特定的情况下有效。只有当两种人群的信号边际成本产生较大差距时,信号才能有效地起到区分的作用。
博弈论意义上的均衡状态,并不意味着福利的最大化。不对称信息会给市场带来损失,因而,可以说,信息具有价值。
如果在一些情况下,人群的福利甚至不如不发送信号,那么人群会倾向于不发信号。也就是说,只有当发送信号带来的预期收益要大于信号成本时,signal sender才会有发送信号的激励。
2. 引进indices
在讨论了可变的signal变量之后,作者还引入了indices这一指标,表征人看得见的不可变特征。
假设男女在能力大小、分布上相同,也就是说两种性别内部存在着结构相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均衡结果似乎应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在第一轮博弈中出现了对女性不利的结果(譬如y*W>y*M,会导致高生产能力女性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信号成本,以使得雇佣者支付高工资),使得这种均衡持续了下去。也就是说,均衡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低水平陷阱。
3. 进一步地,可在此基础上引进多个signal和indices,构成多重均衡
三、 该篇文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
开创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很多成果都是基于这个模型,有很多后续基于它的研究。
隐含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下的福利问题:在完全信息市场中,一般均衡和Pareto最优同时得以实现;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存在着市场无效率的情况。
实际意义
肯定了信息是有价值的:e.g. 广告为什么是有效的,因为能提供信息。
设计制度,使得不同的信息能够被区分开来。(事实上,Michael Spence在本篇文章中更侧重于研究,不同信息的人如何通过信号传递,来把自己与同类分离出来。分离均衡的核心在于“q1>a2/a1”,而这是取决于sender而非receiver。或许,这样表述更科学:寻找一种合适的信号,使得人们更好地区分不可观察的特点)
政治上:基层组织来说,让最了解信息的居委会大妈来协助管理,可能会更有效率。
能力考核:通过面试、考核,使得高能力的学生能够被选拔出来。
局限性
假设不能充分成立:论证没有考虑教育能提高生产力。
博弈周期太长:求职者教育投资需要较长的周期,而招聘行为往往是短期的。长期内,劳动力市场是难以预测的。(但并不影响模型本身的合理性)
相关研究
柠檬市场(旧车市场):出现逆向选择
限制性定价
作者以教育信号举例。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并不了解求职者的真实情况,为了求职者能力,因而设定了一个学历水平的区分点y*,针对不同学历水平提供不同的工资。由于教育是有signal costs的,求职者会根据工资表和教育成本,选择对其最有利的受教育水平,进行求职。雇主在雇佣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劳动者实际的能力和之前的预期能力,决定在下一轮招聘中是否更新、如何更新工资表。如此形成了一个循环,最终当雇员实际生产力符合预期时,市场达到了均衡的状态。
作者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signal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另外,即使signal相同,indices这种不可变的指标也会对signal sender带来不同的影响;不对称信息会带来市场无效率。
概念定义
学历:信号。根据作者的定义,个人可改变的、可见的特征。
求职者:信号的发送者。
雇主:信号接收者,由并不能观察到求职者的实际生产力,只能通过学历水平这一信号加以判别。
雇佣选择:基于自身信念,对信号进行回复的过程。雇主相信,signal和indices对应着求职者能力水平的分布概率。比如,某些signal或许意味着求职者具有较高的能力。
工资表的更新:调整关于signal和indices的雇拥信念。
平衡状态:雇佣者对信念的自我确定(雇员的实际生产力等于预期),市场最终会达到平衡。
二、 该篇文章是如何阐述其观点的?
引入假设
1. 重要假设(critical assumption):信号成本和生产能力成负相关。通俗的说,“聪明人学得快”,生产率较高的人接受单位程度的教育,付出的边际成本dc(y)/dy较小。
2. 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均衡情况下,工资等于劳动生产率,企业利润为零。这样,对于风险中立(risk-neutral)的雇主来说,给出的工资,恰好等于职员劳动生产率的数学期望值。
3. 假设求职者是完全理性的,接受教育是为了能够拥有合适信号,以获得较大的利润,所以会根据给定的工资函数w(x)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
4. 隐含的假设:教育并没有提高人的生产力。教育是一种具有信号成本(signal costs)的信号,之后的讨论会发现,这种信号可能成为有效的filter,区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也有可能恰恰相反。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实际上教育本身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人后天的教育带来的生产力提高是微不足道的(教育产出存在着边际递减现象)(Kenneth Joseph Arrow对此有进一步的扩展,放松了这一假设)。
5. 类似于数学上的连续性假设:显然,模型中的函数是连续的,因此市场中需要有足够多的sender,并且sender在适当的成本范围内存在足够多的信号。
提出了博弈策略
求职者(sender)选择教育程度作为信号,根据雇佣者给予的工资函数选择合适的策略,即:选择接受y水平的教育,力求使得工资与信号成本之差最大化。
雇主(receiver)接受信号之后,决定是否雇佣。经过雇佣后一段时期的观察,制定新的工资表
建立数学模型
1. 作者首先考虑学历作为单一的signal。经过简单的计算,作者给出了市场可能出现如下的几种均衡:
q1>a2/a1 分离均衡,信号能够有效地传达,即高生产率劳动者与低生产率劳动者能够被区分开
q1
q1<1-a1y* 混同均衡,信号不能被有效传达,出现过度教育的情况,即所有人都倾向于接受教育
这一结果带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信号仅在特定的情况下有效。只有当两种人群的信号边际成本产生较大差距时,信号才能有效地起到区分的作用。
博弈论意义上的均衡状态,并不意味着福利的最大化。不对称信息会给市场带来损失,因而,可以说,信息具有价值。
如果在一些情况下,人群的福利甚至不如不发送信号,那么人群会倾向于不发信号。也就是说,只有当发送信号带来的预期收益要大于信号成本时,signal sender才会有发送信号的激励。
2. 引进indices
在讨论了可变的signal变量之后,作者还引入了indices这一指标,表征人看得见的不可变特征。
假设男女在能力大小、分布上相同,也就是说两种性别内部存在着结构相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均衡结果似乎应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在第一轮博弈中出现了对女性不利的结果(譬如y*W>y*M,会导致高生产能力女性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信号成本,以使得雇佣者支付高工资),使得这种均衡持续了下去。也就是说,均衡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低水平陷阱。
3. 进一步地,可在此基础上引进多个signal和indices,构成多重均衡
三、 该篇文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
开创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很多成果都是基于这个模型,有很多后续基于它的研究。
隐含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下的福利问题:在完全信息市场中,一般均衡和Pareto最优同时得以实现;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存在着市场无效率的情况。
实际意义
肯定了信息是有价值的:e.g. 广告为什么是有效的,因为能提供信息。
设计制度,使得不同的信息能够被区分开来。(事实上,Michael Spence在本篇文章中更侧重于研究,不同信息的人如何通过信号传递,来把自己与同类分离出来。分离均衡的核心在于“q1>a2/a1”,而这是取决于sender而非receiver。或许,这样表述更科学:寻找一种合适的信号,使得人们更好地区分不可观察的特点)
政治上:基层组织来说,让最了解信息的居委会大妈来协助管理,可能会更有效率。
能力考核:通过面试、考核,使得高能力的学生能够被选拔出来。
局限性
相关研究
柠檬市场(旧车市场):出现逆向选择
限制性定价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