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为什么是商於

(2024-07-07 20:59:29)
标签:

秦史

商於

公元前312年,张仪说服楚怀王,以商於六百里换取楚国与齐断交。这是战国时代合纵连横的经典之作,其引发的连锁效应重塑了秦、楚、齐的大三角关系。秦为什么以商於为诱饵?商於在哪里?为什么会对楚国有这么大吸引力?理解了这些问题,可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秦国整体战略。

 

读史小记:为什么是商於
(图片来自网络)

商於是大秦命门之一。秦据有关中之后,有“四塞”之d固,成形胜之势。武关扼守商於中心,一出商於通道,便是关中蓝田,秦都咸阳近在眼前。如果说函谷关是梗嗓咽喉,那么商於武关就下腋下死穴。武关在手,则商於无忧,商於在手,秦对楚便有极大战略主动优势,要打要守、进退自如。同样,如果商於归楚,楚国北方防线无恙,鄢郢可以高枕无忧。

商於可对冲巴蜀优势。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之后,原来大体制衡的秦楚格局完全倾斜,秦据楚国上游,握有重大优势楚焦躁不安镇守楚国西部的屈氏坚定主张联齐抗秦,而亲秦派逐渐式微。在大国博弈的关键阶段,秦亟需拉住楚国,进而分化任何对秦有潜在威胁的联盟。正因为商於地理位置关键,以此可以对冲秦国突然获得的巴蜀优势,使秦楚重回“平等”状态,这是楚国“不可以拒绝的理由”。

献出商於的时机精准。五国伐秦后,秦一直在进行“清算”。公元前317年,修鱼之战重创韩、赵;公元前315秦大败策应五国伐秦的义渠,同年太子入秦为;公元前314,秦攻取岸门,强化了对黄河几字湾的控制,五国伐秦的主帅犀首落败而走;公元前313,秦持续分化三晋,和魏伐赵。公元前312年,祭出商於之地,是聚焦聚力,谋划对担任五国纵长楚国的最后清算。

商於之计看似明牌,但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是深思熟虑的步步为营。楚若受之,齐楚之盟必破;楚若不受,秦必转而心无旁骛地蚕食楚国。阴阳生死局加上张仪的三寸之舌,请君入瓮依计而行。由此而起,变出连环,最终扼杀了楚国自宣威时代的复兴大龙,战国即将进入由秦国掌控节奏的进程。

 

读史小记:为什么是商於
(战国箭镞,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