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秦·武王为何举鼎

标签:
秦史是一部奋斗史 |
秦史之中,武王“举鼎身亡”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意外事件,不仅使自献公以后已经恢复正常的君位传承发生变数,也使秦国东进在形势大好的时候严重受挫。叹息之余,不禁追问武王为何举鼎?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安排?
客观来看,武王举鼎不是一个独立事件,而是宜阳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宜阳之战是秦试图开辟东进新路线的一次重大变阵,也是秦韩之间的举国大战。公元前307年,秦国在持续投入支援后,最终取得了这场苦战的胜利,重挫韩国。宜阳胜利后,秦有关中之固、巴蜀之富、东出之点,两翼待举,震动天下。
对于秦武王而言,宜阳之胜可能只有短暂的兴奋,后续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宜阳之战前夕以及过程中,秦国内部一直有不同声音,尤其是以樗里疾为首的本土派,认为攻取宜阳时机不宜、可能会造成过大消耗,事实也证明了这位老臣的判断。秦武王亟需最大限度用好宜阳之战的影响力,扭转本土派对此战、对其本人的看法,尽可能凝聚最大共识。这既需要一个“大动作”,展示自身的决心,又不能动作“过大”,点到为止,那么敲打一下站在韩国背后的周王室,或许是一个最佳选择,而且有“先例”可循。
宜阳之战上溯三百年,一代霸主楚庄王曾讨伐陆浑,获胜之后进入洛水流域,特地在周朝王室的领地上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并向前来劳军的周王特使询问“九鼎”的大小,逐鹿中原的雄心显而易见。此时,秦更胜于楚,问鼎已经不足以表达秦国雄心,武王需要一个更加劲爆的形式,达到“内和外敬”的效果。秦武王特地把“露脸”的机会给予樗里疾,派遣他“以车百乘入周”,宣示秦国军力国力,比“含蓄”的楚庄王直白多了。
樗里疾是秦武王的叔父、右丞相,老成谋国、素有智略,也是宜阳之战的“反战派”,令其百车入周,既是让其分享胜利成果,也是团结原来的不同声音,缓和各方力量的关系,树立对秦王的持续信心,为下一步东进做好准备。秦武王之父惠文王名“驷”,意为四马之驾,为诸侯之礼。秦武王深知父讳深意,车通三川、百车入周,是对父亲最大的告慰。
樗里疾铺垫之后,秦武王入周,问鼎、观鼎、举鼎,准确地说应是“移鼎”。武王本身勇武,又常年习练,堪称世所罕见的顶级力士,举鼎或在其能力范围之内。但千斤之重,举之有余、移之不足,或许电光火石之间,秦武王想更进一步,移鼎示威,但巨鼎下落,引发“绝髌”意外。武王不是一介武夫,也不止宜阳一战,三四年间平叛蜀乱、讨伐义渠、设置二相,文武皆颇有作为,犹如耀眼的流星。
秦君谥号为“武”者,前有秦武公,后有秦武王,都在秦国的关键时期、困难节点做了开创新的探索。“车通三川……死不恨矣”,求仁得仁,何恨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