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楚·庄王的三年

标签:
楚庄王 |
公元前613年,年轻的楚王熊侣继位,国内暗潮汹涌,对外战略拓展又处在最为吃劲的时候。但这位楚王居然碌碌无为,安度三年“休闲”时光,而一朝发作,又能“一鸣惊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三年为期,岂曰无为,谋定而动,只争朝夕。
秉中持正,静观其变。无为为了有为,历代楚王大都豪迈奔放,相比之下“随波逐流”的熊侣是一位非典型楚王。楚国王室与公族之间向来关系复杂,楚穆王后期矛盾已经隐隐待发,楚庄王年少继位,各方势力更加觊觎权力分配。公子燮甚至挟持楚庄王发动叛乱,虽然叛乱最终平息,但朝局依然不稳。楚庄王大难不死,表面不问政事,一是置身事外、保存自身;二是保持中立,用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无为”方式,谨慎弥合各方,最大程度减少内耗,恢复政局的平衡状态,为发展做好准备。
识人察人,储备人才。谋事在人,得人为幸,用人为能。楚庄王行乐三年、声色犬马,但并不真糊涂,而是暗中识别群臣,既识忠、也识奸,通过荒唐事考察出正经人。有近侍投其所好,进献郑姬、越女,虽然被重用一时,但引发楚庄王高度警觉。对于不计荣辱生死、屡屡苦谏之臣,楚庄王表现出极大耐心,伍举、苏从脱颖而出,成为肱股之臣。待时机成熟,楚庄王罢游乐、听朝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迅速搭建起精干的执政团队,这是平时点滴积累的结果。
思辨大局,找准方向。识变应变才能顺势成事,大国发展必须洞察时局、营造时局,搞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楚庄王之父楚穆王为了改变城濮之战后的颓势,主要精力放在攻打江淮地区的小国,充实自身实力,但晋国始终是楚国需要面对的头号对手。楚庄王二年,晋军主力攻克一直依附楚国的蔡国,显出咄咄逼人之态。楚国亟需找到战略盟友,秦或是最好的选择。秦晋有过蜜月期,但秦康公时代,秦晋频繁相互攻伐,秦国甚至失去了河西关键据点少梁。楚国敏锐察觉时机,楚庄王前期两国关系悄然升温,成为搅动时局的重要变量。
以战聚力,当仁不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非常时期对外用兵是巩固王权最好的选择。楚庄王继位三年之后,开始了一鸣惊人的“表演”。此年,位于北部的庸国认为楚国疲弱,兴兵来犯,楚国一边频频示弱、诱敌深入,一边联合秦、巴,布下大网、大打出手,居然把一场把自卫反击战打成了对庸国的灭国战、尽收其土,使得楚国势力大举向西北拓展。通过此战,楚国再次向天下展示了雄厚实力,楚庄王也借此巩固了对楚军的掌控,真正确立了权威,为之后的大刀阔斧的变革打下坚实基础。
韬光养晦,为而不言,三年不虚,再兴家国,楚由此开启了庄王的“开挂”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