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天价“出场费”

标签:
清朝乾隆 |
乾隆五年(1740年)秋天,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奇事。一位“普通”匠户去世,却惊动京师,其家大办丧事,朝中重臣接踵而至,一时风光无两,时人称为“九卿会丧”。
这家匠户办丧事是认真的,到场贵宾几乎是全明星阵容,内阁学士许王猷亲自主丧,詹事府詹事陈浩发挥服务特长,前后张罗、忙里忙外,大学士徐本、赵国麟率领汉人群臣到灵前祭拜。最令人惊讶的是,一向老成持重、爱惜清名的三朝元老、大学士张廷玉也差人前来送帖。清代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帝、后驾崩才使用隆重的九卿会丧,公卿以下,无旨一律不得会丧,普通百姓更无会丧之说,此事严重违反了当时礼制。
继位不久的乾隆闻知此事,甚为震怒,派遣心腹大臣、京师九门提督、兵部尚书鄂善调查此事。鄂善倒也是雷厉风行,很快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去世的匠户名为俞君弼,生前在工部下属机构办事,虽出身微贱、目不识丁,却业务过硬、有好手艺,作为一个低调的承包商,长期参与皇室工程,积累了巨额财富。
俞君弼膝下无子,死后留下糊涂账,一群所谓的义孙义婿上演夺产大战。其中义女婿许秉义勾结内阁学士许王猷,邀请朝中群臣前来吊唁,以壮声势,便于侵占俞家财产。许秉义出手阔绰,前来参加丧礼的大臣的可以领到500至2000两银不等的“出场费”,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人家十数年的生活费用。
堂堂朝臣为了黄白之物,违制成群结队去丧礼,活脱脱上演了一出闹剧。涉事大臣许王猷、吴家驹、陈浩都被革职拿问,始作俑者许秉义也被一并处置。然而此事没有结束反而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数月之后有人告发,主持此事调查的鄂善也有大问题。俞君弼的嗣孙俞长庚,为了抢夺财产,找到鄂善为外援,送银万两以求关照。
乾隆知晓后深感震惊,亲自审问鄂善,一一坐实后,令其家中自尽。乾隆急于了结这桩遍及朝野的丑事,下令不再追究其他线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赵国麟原本涉事其中,见此误判风向,以为自己没有留下把柄,便反打一耙,上疏反咬御史是诬告,最后查明被降级处置,一场风波总算不了了之,但天价“出场费”还是留下了不少问号。
一是俞君弼为什么这样有钱?作为一名匠户,承接工部立项的工程,这些都是朝廷关注的重点工程,本应该精打细算,那其中利润几何?俞君弼又是如何维护和工部的长期关系呢?来参加丧礼的那些朝中大臣 ,
二是俞家摆出如此大的场面,必定是有人在背后运作张罗,官商之间、官官之间出现了一种非正式“中介”,关系网络无孔不入。某种程度看,官员成为有钱人的“提线木偶”,官商对此都乐此不疲,违规逾制事件层出不穷。
三是处置“九卿会丧”虎头蛇尾。在处理此事后期,乾隆深感大失朝廷颜面,急于翻篇了结,对于御史反映的一些事项含混而过。自己不认真,别人就真不认,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乾隆朝中后期,云贵总督李侍尧、闽浙总督陈辉祖等案相继发生,风气一坏再坏,追根溯源、早有迹象。
天价“出场费”丝滑而过,最终成为街头巷议的谈资,而没有成为整肃纲纪的抓手,深深隐患就此埋下,实为治国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