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小记:庸巴故事

(2022-12-10 16:19:19)
标签:

庸人自扰、下里巴人,这些耳熟能详、用之不觉的词语,都隐含贬低之义,而且还有很强的区域性指向性,似乎还隐藏着历史故事。庸、巴为先秦古国,庸还是襄助周武王伐纣的“牧誓八国”之首,都曾辉煌一时。庸人、巴人留在词语中的形象,是历史也是文化,记录了金戈铁马,也有无声之争。 

读史小记:庸巴故事
(上庸地理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毫无疑问,没有人愿意庸人自扰,但总感觉阳春白雪似乎高于下里巴人。庸、巴成为愚昧、低俗的代名词,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要从春秋战国的地缘格局说起。庸、巴在秦、楚、蜀之间,控江带河、地处枢纽,是长江、汉水之间的区域性大国。尤其庸国,不仅领土广阔、军力强盛,还在周王朝爵位崇高,在公伯侯子男中高居首位。“附庸”一词其实也说明了庸国地位,庸有很强的辐射力和统筹力,不是庸附属他国,而是他国附属于庸,历史上麇、倏、鱼、夔等小国确为“附庸”。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饥荒,庸国乘机联合群蛮,主动大举伐楚。即使强如楚国,在庸国兵锋之下,居然屡战屡败,楚庄王听取意见,派遣特使联合秦、巴,以三国之力终于击败庸国,并瓜分其领土。

巴曾与楚国关系密切,但在大国竞争的大格局中,秦、楚都有占领巴、蜀的谋划。楚国几代君王持续向西发力,终于灭巴一部分。武力兼并是一个阶段任务,但相互融合是一个漫长过程。从春秋到战国,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很长时间里是中原眼中的蛮夷之国,急需在文化统合上取得跃升。取人之国,灭人之史,攻人之心。庸久为大国,文化极为发达,楚得庸国,必然要体现自身优越性,以高等文化形象出现,掌握话语主导权,精心重构文化体系,重新定义各部文化高下。于是,“阳春白雪”胜于“下里巴人”,庸人、庸俗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但幸运的是,当时的文化较量不是文化毁灭,庸、巴文化不是消失,而是融入楚文化,最后点滴汇流进入中华文化大河。“下里巴人”也为人所乐,“中庸之道”也为人所用。或许只有宽厚包容,和而不同,才能如江河奔腾,不息不灭。古有万邦,合为中华,相融相生,循道而行。 

读史小记:庸巴故事
(楚国龙凤虎纹绣,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